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肾在液为唾,吞咽唾液也是养肾良方

来源:养肝网2015-04-05 个评论我要订阅
    养肾似乎一直是男性朋友的话题,于是对于养肾良方,男性朋友们更是寻找不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各种价格不菲的补肾壮阳药也层出不穷,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了。其实,我们何必去花高价买一些未必管用的,甚至是副作用频频的产品?在我们的身体里就有能养肾补肾的、而且不用花一分冤枉钱的灵丹妙药——唾液。
  
  唾液,又俗称为口水,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或许很多人惊讶,像唾液这样的物质也能养肾补肾?或许有的人认为唾液无所谓,但是历代的养生学家却给予了它很多甘霖美名,例如“金津玉液”“玉泉”“甘露”等,这足以看出,养生家认为唾液是人体中十分珍贵的一种液体,并认为“吞咽唾液”是一种滋养肾精的保健方法。有意思的是,古人造“活”字,既示人舌旁有水方能活人,又言千口水可以成“活”也。
  
  那么为什么“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经呢?中医认为,人体中有五液,即汗、涕、泪、涎、唾,这五液是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涎”和“唾”是口中的津液,清者为涎,稠者为唾。也就是说,唾液是脾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唾液里含有很多有益于肾精的物质,它不仅可以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吞咽下去还可以起到滋养肾精、延年益寿的作用。春秋时期的老子也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可见,唾液在人体中有着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价值。
  
  你也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那就是只要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的时间,你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腰为肾之府”,如果神经耗损,那么腰部势必会酸痛。这反过来也证明了,吞咽唾液可以滋养肾经,起到护肾作用,而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
  
  多唾易耗肾精,会使身体吃不消的,而反过来,吞咽唾液则可以养肾精,使身体抗衰老,延年益寿。例如,清道光年间生于河南省的吴青云,活了160岁,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吞咽津液。例如,在集体劳动休息时,别人都坐下来谈天说地,而独他在一旁鼓漱吞咽津液;众人都在排队购物时,别人只管欢声笑语,而他却默默无闻,利用这一点时间来吞咽唾液。气功家也会用吞咽唾液的方法来滋养肾精,延年益寿。还有很多人都喜欢用吞咽唾液的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还是详细说一下吞咽唾液的各种方法吧。
  
  方法一:食玉泉。该法是在清晨起床后,起身端坐,或仰卧、站立,先凝神屏息片刻,轻轻吐气三口,再闭气咬牙,口内如果含着食物,就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30次,漱口时口内将生唾液,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三次将唾液送入丹田。如此重复三次,称为三度九咽,名为“食玉泉”。传说此法为西汉道人蒯京所创,他坚持采用唾液养生,活到了178岁。此法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后便会自增。每天早晚各练一次,就会收到很好的养生效果,能使面部润泽,精力充沛,体格健壮。
  
  方法二:赤龙搅华池。赤龙即是指舌头,华池即口腔。这个方法是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然放松肢体,排除杂念,闭目合口,用舌先从左上牙床内侧转至右,然后,舌再从右上牙床外侧转向左;再从左下牙床内侧转向右,又从右下牙床外侧转向左,如此反复各搅9次。继之上下牙轻叩36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9次。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3次徐徐咽下,从而达到滋养肾精、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湖北武当山上的李诚玉道姑,在106岁时还像中青年妇女一样来月经。她就是把常叩齿、吞咽唾液作为自己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她还有句顺口溜:“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方法三:细嚼慢咽法。每餐嚼1500次为佳,每口饭嚼60次为佳。凡是养生学家都强调,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这是因为细嚼慢咽可以多生唾液,送食入腹。150岁的印度长寿老者曾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每吃一口饭,或者菜,都要细嚼慢咽,嚼上32次,他在喝水或者喝饮料时,让它们在口里待一会,然后再吞下去。
  
  方法四:舌舔上膛法。这是一个简易生液法,也是大多数古代养生家倍加推崇的一种方法。用舌头常常舔上膛,唾液便可以涓涓自来,含而咽之。
  
  方法五:不唾法。唾液是“琼浆玉液”,决不能随便地吐掉。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唾液对养生的极端重要性,视唾液为“吾身之宝”。他自己常年坚持“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活到了101岁。
  
  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吞咽唾液是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非常简单方便。此外,想要用唾液来滋养肾精、延年益寿,那么就要想方设法多生唾液,爱护唾液,珍惜唾液,让唾液为我所用,发挥唾液的真正价值。要知道,人体中的津液,除了唾液可回外,其他皆可出不可回。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体内的“玉泉”。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