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能诊断肝实质损害的酶有哪些?

来源:养肝网2015-04-25 个评论我要订阅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参考范围】0~40单位/升。
  
  【临床意义】
  
  ALT是一种催化丙氨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是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该酶在各组织细胞中的含量依次为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等,在肝组织中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其中肝内该酶活性相当于血清中的100倍,因此ALT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重要酶标志物,即对肝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度。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酶活性已经开始升高,一般以超过正常参考范围上限25倍,持续异常半个月以上,作为诊断肝炎的标准。但我国的慢性HBV感染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ALT即使未达到此值,如长期迁延不降,也可能是肝炎,甚至可以是较严重的肝炎。
  
  血清ALT测定对肝病的诊断具有高灵敏性,几乎所有的肝病都可有血清ALT活性增高,但并不是特异性指标。
  
  1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症状出现以前血清ALT的活性已经开始升高,增高的幅度可达正常值上限的数十倍乃至几百倍。在无黄疸性肝炎时,血清ALT活性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早期诊断肝炎并进行隔离而且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典型黄疸型肝炎血清ALT活性在黄疸出现前2周全部病例均有ALT活性的显著升高,ALT活性可达500单位/升以上。在急性黄疸病例中,血清ALT的活性测定,对黄疸原因的鉴别具有诊断意义。急性肝外阻塞时,血清ALT活性一般<500单位/升。
  
  2慢性肝炎血清ALT活性一般为正常值高限的3~5倍,多在10倍以下。但血清ALT增高的幅度与慢性肝炎的轻、中、重的分度并不一致。不能单以血清ALT的水平判断病变的轻重和预后。
  
  一般而言,血清ALT的升降与肝组织病变加重或好转的变化一致。病情好转时血清ALT下降,同时其他症状减轻;如症状加重即使血清ALT下降,也未必是佳兆。当肝脏病变处于失代偿期发生大面积坏死时,具有转氨酶活性的肝细胞大量减少,转氨酶水平反而迅速降低。
  
  因此,血清ALT活性只表示病变的活动性,并不一定与肝细胞病变坏死的程度相一致。
  
  3其他疾病许多原因也可引起血清ALT活性增高,如营养不良、酗酒、心肌病、脑血管病、骨骼肌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等。另外,某些对肝脏等组织有毒性的药物和毒物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氨苄西林、四氯化碳、有机磷等亦可导致血清ALT活力增高。
  
  溶血可导致血清ALT活力升高,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应稀释后再进行测定。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范围】0~40单位/升
  
  【临床意义】
  
  AST也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它催化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间的氨基转移反应。AST广泛存在于人体器官中,心肌、肝、骨骼肌、肾等含量较多。肝内的AST有两种,分别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mAST)和胞浆内(sAST)。由于AST组织分布广泛,因此,AST不是特异性肝酶。AST尽管不是特异性肝酶,但也是较敏感的肝酶。
  
  1肝脏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AST活性可明显增高,为正常值上限的10~30倍,但一般不高于ALT,AST随ALT低幅度增高。当AST增高持续超过ALT时,提示肝炎病变的慢性化和进展性。尽管AST还不是肝纤维化的标志物,但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因此,在发病过程中,动态观察AST活性变化,对疾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除几乎所有肝脏疾病都可引起AST增高外,其他疾病也可引起AST增高。
  
  2心肌疾病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最高,心肌梗死(MI)时血清AST活力升高,在发病后6~8小时血清AST活力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高峰,AST峰值与梗死灶大小大致成正比。若无新的梗死发生,4~5天后酶活力恢复正常,若再次上升则提示梗死灶的扩大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3其他肌炎、挤压综合征、肌肉损伤、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增高。
  
  (三)ALT/AST比率
  
  由于不同的酶在细胞内或组织中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人们逐渐发现不同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血清中酶活力的比值改变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ALT/AST比率在肝病的临床诊断中就较为常用。肝脏疾病时,血清转氨酶的活性增高提示有肝细胞的损伤多由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所引起。ALT多数存在于肝细胞液中,细胞膜的轻微损伤ALT活性即有明显增高,可以灵敏反映炎症的活动性;而AST约4/5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轻微损伤时增高不明显。因此在急性肝炎或肝炎早期时ALT/AST比率多是大于1。当肝细胞严重受损或坏死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的mAST随之释放入血引起血清AST活性明显增高,因此血清AST活性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严重性,导致ALT/AST比值减小或倒置。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ALT/AST<1者占29%;肝硬化时ALT/AST<1者占94%;肝癌时ALT/AST<1达95%,由于肝细胞严重坏死,其中有50%的病例ALT/AST<0.5。
  
  药物或中毒引起的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可升高至正常上限的十几倍,一般ALT/AST<1;酒精性肝病血清AST活性也常较高,ALT/AST<1。因此,ALT/AST比率,较单纯酶活力的测定更有助于不同肝病的鉴别和判断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及预后。
  
  (四)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37℃)男性:11~50U/L
  
  女性:7~32U/L
  
  【临床意义】
  
  γGT是γ谷氨酰循环中的关键酶。催化谷氨酰基转移到氨基酸上,形成γ谷氨酰氨基酸。它具有促进氨基酸透过细胞膜参与氨基酸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等生理功能。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膜结合酶。γGT组织分布甚广,在组织中的分布依次为肾脏、胰腺、肝脏、小肠黏膜上皮、脑等组织。由于γGT组织分布广泛,γGT活力测定是反映肝胆系统疾患的酶,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1肝胆疾病血清γGT活力增高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肝胆疾病,特别是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患者,血清γGT活力增高尤其显著,可达正常水平的十几倍至几十倍。血清γGT活力测定对阻塞性黄疸诊断的敏感性高于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及转氨酶,是反映胆汁淤滞最灵敏的血清酶。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γGT活力增高也较显著。且早于其他肝脏酶类的上升。有资料报道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γGT阳性率(敏感性)达80.49%(33/41)。特异性为90.04%(217/244)。有资料表明血清γGT总活力测定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AFP,但特异性较差。血清γGT中度增高(正常值的5~10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药物中毒,但药物中毒导致的血清γGT活力上升为暂时性的,如巴比妥或苯妥英钠类药物。
  
  急性肝炎γGT活力降至正常较ALT迟,如血清γGT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时即使血清ALT活力正常,在排除胆道疾病后,血清γGT活力增高提示病变仍有活动。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γGT有时较ALT灵敏。
  
  2肝外疾病血清γGT活力增高有时还可见于肝外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伴有胆道阻塞时更为显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前列腺肿瘤、淋巴瘤等。
  
  (五)碱性磷酸酶(ALP)
  
  1肝胆系统疾病血清ALP可增高:在胆汁淤积、肝内炎症和肝癌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致使血清ALP增高。ALP经胆汁排出,所有原因引起的肝内外胆管阻塞,均可使血清ALP明显增高,且血清ALP增高先于黄疸,在黄疸消退后还可持续异常,恢复正常也较迟。ALP为膜结合性酶,在肝细胞内与脂性膜紧密结合;胆汁淤积时,胆汁酸凭借其表面活性作用,可将肝细胞内ALP从脂性膜上渗析出来,故血清ALP升高最显著。若血清ALP大于正常的25倍,90%为胆管阻塞;反之为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如为肝内型,血清ALP显著升高;而肝外型多正常。肝内占位性病变即使无黄疸,血清ALP也可显著增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及肝脓疡,可能与存在小胆管阻塞有关。在单小叶或节段的胆管阻塞,血清ALP增高可以是惟一的检验异常。肝细胞性病变时,由于炎症使肝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也可引起血清ALP增高。但绝大多数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5倍;故持续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小;持续高值在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多为阻塞性黄疸。
  
  2骨骼疾病血清ALP活性增高:成骨细胞中含丰富的ALP。很多骨骼疾病时血中ALP活性升高。不少学者认为在患病时ALP升高与其说与某种骨骼疾病有关,还不如说是反映了成骨细胞功能亢进。任何引起成骨细胞增生和活动旺盛的因素都可使血清ALP活力增高。如变形性骨炎、骨软化症、佝偻病、骨恶性肿瘤、转移性癌肿等。血清ALP增高是佝偻病一个很敏感的指标。在临床症状尚不明显。血清钙浓度正常时,血清ALP就已经增高。ALP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指标,接受有疗效的治疗后血清ALP迅速下降。
  
  3其他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胎盘病变、卵巢、睾丸、乳腺肿瘤时血清ALP也可增高。
  
  (六)乳酸脱氢酶(LDH)
  
  1血管性疾病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胸痛后8~12小时LDH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酶活力升高可维持7天左右或更长。升高水平通常为正常的3~4倍,最高可达10倍。LDH中度升高见于心肌炎,伴有肝淤血的心衰,重度休克及缺氧。
  
  2溶血性疾病任何原因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均可导致LDH升高。
  
  3肝病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活力增高。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LDH活力常显著增高或中度增高。其临床意义与ALT、AST一致。至肝炎恢复期,LDH为最早恢复正常的酶。如LDH活力进行性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存在。肝硬化患者若血清中LDH活力增高,应疑为并发肿瘤。
  
  4肾脏疾病如肾小管坏死或肾盂肾炎、肾梗死等。
  
  5恶性肿瘤70%有肝转移的肿瘤患者及20%~60%无肝转移的肿瘤患者有血清LDH水平升高。霍奇金病、腹部及肺部肿瘤、胚胎细胞肿瘤(畸胎瘤、睾丸精原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白血病等亦可有血清LDH上升。
  
  6其他
  
  (1)血清LDH升高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肺栓塞。
  
  (2)溶血、剧烈运动、妊娠导致血清LDH水平升高。在检测时标本溶血血清LDH亦会异常增高。
  
  由于LDH组织器官分布广泛,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LDH同工酶的检测则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故血清LDH总活力与血清LDH同工酶测定有助于病变的组织定位,比血清LDH总活力测定更具有重要意义。
  
  (七)胆碱酯酶(CHE)
  
  1肝炎、肝硬化和肝肿瘤由于肝细胞的损害此酶合成减少,因此,酶活性常降低,且降低的程度往往与肝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血清CHE活性水平能敏感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从而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
  
  (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HE降低。
  
  (2)重症肝炎时,80%的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到正常人的10%~60%甚至完全消失。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3)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肝患者相似。
  
  (4)肝硬化患者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CHE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血清清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2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血清CHE与清蛋白、前清蛋白均可作为判断肝储备功能的指标,但它并不比清蛋白为优。
  
  国外有人提出ALT、GGT、胆碱酯酶3种酶联合检查来作为肝脏疾病的过筛试验,统计资料表明,肝病患者中GGT和ALT增高者分别为95%和83%,74%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有改变(其中63%下降,11%上升)。如果同时做ALT、GGT及胆碱酯酶3种酶活性测定,肝胆系疾病的检出率可提高到99%。因此,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可作为肝功能评价的指标之一,用于判定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及估计病情和预后。
  
  3非肝胆疾病
  
  (1)血清胆碱酯酶减低还可见于一些肝外疾患,主要有营养不良,全身消耗性疾病。
  
  (2)有机磷中毒时,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明显下降。有学者报告,这时此酶变化甚至比乙酰胆碱酯酶更敏感,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也比乙酰胆碱酯酶更长。故此酶活性的测定可用于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及预后估计。
  
  (3)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增高,可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肾病综合征等,肾病综合征由于肝中蛋白质合成亢进,此时常可见有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增高。
  
  (4)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应避免溶血,溶血可导致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升高。
  
  (八)血清蛋白电泳
 
  【参考范围】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
  
  清蛋白:0.62~0.71
  
  α1球蛋白:0.03~0.04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07~0.11
  
  γ球蛋白:0.09~0.18
  
  【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由于清蛋白半衰期15~19天及肝脏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因此,在发病早期,病变较轻时,血清蛋白电泳可无异常,发病2周后可有成分改变,呈总蛋白降低,清蛋白、α1、α2、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高,2个月后清蛋白和α1、α2球蛋白可接近正常,但γ球蛋白增高可持续更长时间。
  
  2慢性肝炎γ球蛋白增高、清蛋白减少、A/G比值和β球蛋白下降均较急性肝炎显著,且随病情发展而加重。因此,动态观察对于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3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及坏死后肝硬化时,其改变与急性期相同,但变化程度更显著,且随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加重。肝硬化患者如清蛋白不断下降,γ球蛋白逐渐上升,A/G比值降低,则预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4肝细胞癌此病常与肝硬化合并存在,故电泳图像和肝硬化相似,但常有α球蛋白升高,偶见甲胎蛋白带的出现。
  
  5其他疾病血清清蛋白电泳图谱也会出现一些改变,应加以鉴别。
  
  (1)M蛋白血症型,表现为清蛋白轻度降低,单克隆γ球蛋白(亦有β球蛋白)明显增高,偶有α球蛋白增高;在γ区带、β区带或β与γ区带之间出现致密浓集,峰形明显的M区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肾病型,表现为清蛋白及γ球蛋白减低,α2及β球蛋白(为脂蛋白主要成分)增高。见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时。
  
  (3)炎症型,表现为α1、α2、β 3种球蛋白均增高,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和应激反应。
  
  (4)其他型,结缔组织病常伴有γ球蛋白增高;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时γ球蛋白减低;蛋白丢失性肠病表现为清蛋白及γ球蛋白减低,α2球蛋白增高。
  
  (九)肝纤维化血清指标
  
  1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PⅢP(Procollagen Ⅲ  peptide)是Ⅲ型前胶原经段肽酶裂解下来的氨基端肽部分,其含量能反映Ⅲ型胶原的代谢情况,当Ⅲ型胶原合成旺盛时,PⅢP释放到血中的量增加,故认为PⅢP是反映肝纤维增生及其程度的较好指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ⅢP正常值为7.0~9.9μg/L(7.0~9.9ng/ml)。肝硬化患者血清PⅢP水平高于慢性肝炎,但肝硬化晚期由于纤维合成与增生不活跃,血清PⅢP水平反而较前为低,故PⅢP主要反映活动性肝纤维化。
  
  2  Ⅳ型胶原Ⅳ型胶原的检测指标有血中Ⅳ型前胶原羧基端肽(NC1)以及氨基端肽(7sⅣ型胶原)。Ⅳ型胶原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清Ⅳ型胶原高于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高于正常人。
  
  3层连蛋白(laminin,LN)为细胞外基质蛋白,它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和肝纤维化有良好的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愈差,其血清值愈高,提示肝脏对它的降解减少。此外,LN升高还能反映肝窦内皮细胞下基底膜的形成,即肝窦毛细血管化。LN与门脉高压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透明质酸(HA)它是细胞外间质的重要成分,主要在肝内皮细胞降解,肝纤维增生时其合成增加,而肝功能障碍又使其降解减少,故血浆浓度升高。张鲁榕等报道,肝硬化患者血清HA升高10倍,若以放免法测定,7  250μg/L(7 250ng/ml)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可达88.89%,特异性为9630%,准确性为89.77%。
  
  5其他项目PCⅢ即Ⅲ型前胶原,它是Ⅲ型前胶原的整个分子。国内李伟道报道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血清PCⅢ显著升高,而慢性迁延性肝炎、胆石症和其他病人均无升高。另外,在肝炎肝硬化患者金属蛋白酶(MMPS)(其中包括间质胶原酶、基质分解素和Ⅳ型胶原酶/明胶酶)活性降低,而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TIMPS)活性升高,其结果加重胶原的沉积。
  
  肝纤维化的血清指标较多,每一种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一定的限制,评价某一个指标的临床意义时,首先应了解该指标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评价某一指标的临床意义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该指标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②该指标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③该指标判断肝脏病理改变的界值,而界值的求得需应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分析来确定。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