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肝与脾的关系-生血统血与藏血

来源:养肝网2013-12-31 个评论我要订阅
      肝与脾在血液的生成、贮藏、循行及防止血液溢出血脉之外等方面也有密切的联系。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它能有效地调节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量,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血液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贮藏于肝脏,供养各器官功能及全身筋骨的运动。《灵枢·本神篇》中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悲,实则怒。”明确指出了血液与神志之间的关系。肝藏血,血为神的物质基础。而主管精神意识活动的“魂”,也寄居于肝血之中,所以《内经》中还有“肝藏魂”之说。肝脏所藏之气血,虚则容易受惊吓而多恐惧,实则性情急躁而易发怒。
    
脾生血、统血,是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生理变化而成为血液。所以《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另外,血液之所以能昼夜不停,几十年如一日在血脉之中流动不息而不溢出脉外,还要靠脾气的统摄血液作用。虽然肝脏的收摄作用对血液循行常道有一定的功能,但主要还是靠脾气的统摄作用,来维护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脾运健旺,才能生血有源。血循经脉而行,不溢出血脉之外,则肝有所藏。如果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或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导致各种出血,均可诱发肝血不足,而影响“足步、目视、掌握、指摄”的功能。
    
此外,肝与脾在生理上紧密相连,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郁,日久不化,熏蒸肝胆,形成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的面目俱黄的黄疸玻还有,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久病之人,肝病可以传脾,脾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肝脏。例如一些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患者,病程较长,反反复复,缠绵难愈。他们在有肝病表现的同时,也常常可以见到肌肉消瘦,腹部饱胀,不想吃饭,四肢无力,大便泄泻等脾虚的见症。所以要求医生在临床治病时,以及有病之人在养生保健时,要充分认识到肝脾之间的这种传变性,及早预防,防止肝脾之间相互影响而成难治之症。正如《内经》中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并在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时说:“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也曾说过:“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里的上工和中工分别指高明的医生和一般的医生。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肝脾两脏患病可以相互传变。并且体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兼顾相关脏腑,防止疾病传变的积极指导思想。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