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刺激太溪,除火热泄气,咽喉更舒坦

来源:养肝网2015-04-09 个评论我要订阅
    太溪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穴之一。古代医家也喜用此穴位治疗疾病,《济阴纲目》中记载:“尝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喉痹即为咽喉闭塞不通。
  
  咽喉是肝经、肾经等循行处。若肾水不足,水对木的涵养之功下降,会导致肝火大。火热之气携痰湿阻塞咽喉,即成喉痹。《景岳全书》记载:“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对于喉痹,可以用针刺太溪穴的方法,就是此穴位有滋阴去热的功效。对此穴位的功用,《千金方》记载:“大钟、太溪,主烦心满呕。”
  
  心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中肾为水,心为火。心火的炎热之性可使肾水不过寒;肾水的寒凉之性也可以使心火不过热。寒热适当,身体安康。若是心火不足,则寒邪重;若是心火过大,则身体热。心火过大的典型不适症有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大与肾水不足有关。经常心烦、睡不好,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及其运行状况,由此损及肝。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气的疏泄。其中不良情志对肝主疏泄的功能影响最大。经常心中烦闷不安会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加重烦躁。
  
  肝对血液有调节作用。白天人们的活动量大,肝将所藏之血调动出来,为身所用。到了晚上我们上床休息的时候,血归肝。在睡眠过程中,脏腑能得到休养生息,进而增强气血的化生功能。
  
  心火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肾水不足,临床上称之为“心肾不交”。肾水不足,不能克制心火,也会导致肝木失养。自古人们就非常重视肾水对肝木的滋养作用,只有肾水足,肝木得到滋养,肝用也就是肝气的疏泄、肝阳的温煦才能有平和之态。否则肝阴不足,则肝阳妄动,出现眩晕、目赤等症状。肝气郁结还会导致气滞血瘀,引发其他疾病。
  
  滋肾阴就是助肝阴。滋肾阴可以按摩太溪穴。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主要功效为滋阴去火。经常对这个穴位进行刺激,能够滋肾水以养肝木,有肝肾同养的作用,是增强身体免疫能力,防止火热邪气侵袭的一个有效方法。只要是火热之症,如牙痛、目赤、失眠、身上某部位红肿,身体发热,都可以通过刺激这个穴位来得到缓解。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对此穴位进行刺激,若是用针灸法,进针时勿快勿慢。进针得气后,提插捻转要柔和。可直刺0.5~0.8寸。
  
  
  
  除了针灸的方法外,也可以用大拇指对此穴位进行按揉,力度要适中,每次可以多按揉一会儿,时间不限。经常按揉。
  
  临床上,有人经常会问到若是清热滋阴能否用艾灸之法。很多人认为,艾灸主要作用是温阳,若是阴虚火热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加重阴虚和燥火。对于这个问题,古代医家实际上也早已做出了相关解释。
  
  《医学入门》由明代李梴编著,在此中医书籍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见,艾灸的作用是有寒则除寒,有热则除湿,是除邪气的一种刺激手段。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也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可见灸法也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热气一除则有助于滋阴。
  
  艾灸太溪穴,可用温和灸的方法。将艾炷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不可不用的小偏方
  
  无味子枸杞
  
  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五味子、枸杞子洗净,放到水杯中,用适量开水冲泡,可以加入适量白糖调味饮用。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