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久成瘅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聚门》:“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
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独具慧眼地提出积聚可以导致黄疸,并创立积气丹、金黄丸等,从行气活血消积角度进行治疗。治黄疸之法,另辟蹊径。
十一、朱丹溪《丹溪心法》:疸不必分五
1.《丹溪心法·疸病》:“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
2.《丹溪心法·疸病》:“但利小便为先。”
3.《丹溪心法·疸病》:“用茵陈之药过剂,乃成阴证,身目俱黄,皮肤冷,心下痛,眼涩不开,自利,茵陈附子干姜汤。”
在黄疸的分类上,张仲景从病因来分,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列载“二十八种病候”、“九疸”、“三十六黄”,对于黄疸的分类繁多,治法上见仁见智的状况,朱丹溪认为过于纷繁,因为黄疸的病因皆为湿热,只分轻重即可,治疗上强调“但利小便为先”。阴黄是由于使用苦寒药物过量所致,用茵陈附子干姜汤治疗。朱丹溪这一观点为后来以阴阳来统领黄疸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