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具有强大的再生潜能和代偿功能,因此肝硬化的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早期可无临床症状,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仍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期界限常不清楚。
1.代偿期 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较突出,可伴有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上述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患者营养状态一般,肝轻度大,质地结实或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脾轻、中度大。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或轻度异常。部分病例呈隐匿性经过,可潜伏3~5年或10年以上,只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手术,甚至在尸检时才被发现。
2.失代偿期 症状显著,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同时可有全身多系统症状。
(1)全身症状:一般情况是营养状况较差,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严重者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面色黝暗无光泽(肝病面容),可有不规则低热、夜盲及浮肿等。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甚至厌食,进食后常感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或呕吐,对脂肪和蛋白质耐受性差,稍进油腻肉食,即引起腹泻,患者因腹水和胃肠积气终日腹胀难受。上述症状的产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菌丛失调等有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黄疸,少数有中、重度黄疸。
(3)出血倾向和贫血: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道出血等倾向,与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胃肠失血和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
(4)内分泌紊乱:主要有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有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亦减少。在男性患者常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及乳房发育等;女性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患者面部、颈、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回流区域,出现蜘蛛痣和(或)毛细血管扩张;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有红斑,称为肝掌,均与雌激素增多有关。当肝功能损害严重时,蜘蛛痣数天增多、增大,肝功能好转后则减少或缩小。在肝功能减退时,继发醛固酮增多和抗利尿激素增多,使水钠潴留,引起尿量减少和浮肿,对腹水的形成和加重亦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损,患者面部(尤其眼眶周围)和其他暴露部位,可见皮肤色素沉着。
(5)脾大:脾因长期淤血而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部分可达脐下。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脾可暂时缩小,甚至不能触及。晚期脾大常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称为脾功能亢进。
(6)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200mmH2O时,正常消化器官和脾的回心血液流经肝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许多部位与腔静脉之间建立门-体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