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黄疸寒湿留滞验案

来源:养肝网2015-06-23 个评论我要订阅
    验案1
  姜某,男,26岁。
  久居山洼之地,又值春雨连绵,雨渍衣湿,劳而汗出,内外交杂,遂成黄疸。前医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经治月余,毫无功效,几欲不支。就诊时,黄疸指数85U,转氨酶高达500U。察其全身色黄而暗,面色晦滞如垢。问其二便,大便溏,日行二三次,小便甚少。全身虚浮似肿,神疲短气,无汗而身凉。视舌质淡,苔白而腻,诊脉沉迟。
  辨为寒湿阴黄之证。治宜温阳化湿退黄。
  茵陈3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5g,桂枝10g,猪苓10g,附子10g,干姜6g。
  初服日进2剂,3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1剂,3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本案辨证属于“阴黄”。阴黄之因,或外受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疸。方以茵陈为主药,本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加附子、干姜以温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则寒湿之邪自散。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周某,男,27岁。1978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9月26日肝功能示:黄疸指数70U。胃脘及右胁下胀闷。时有寒热,欲呕,纳减,大便日行2~3次不实,溲黄,全身瘙痒。目肤晦黄,苔薄黄腻不鲜,四畔暗黑色,乃阴黄之候。治拟温中化湿退黄。
  茵陈15g,炙桂枝9g,淡干姜3g,陈苍术12g,制厚朴6g,炒柴胡10g,姜半夏18g,藿香梗10g,广木香10g,茯苓皮12g,淡豆豉12g,炒荆芥6g。7剂。
  10月17日二诊:胃纳渐启,胃脘及右胁下闷略缓,欲呕不止,大便日行2~3次渐实,溲黄,目肤晦黄,寐汗上半身甚多,全身瘙痒,苔薄黄腻不鲜暗黑稍退。前方去淡豆豉、藿香梗、炒柴胡,加炒陈皮10g,生姜3片、金钱草30g。7剂。
  10月24日三诊:胃纳渐启,但食后脘胀隐痛,呕止,大便日行2次已实,溲黄,目肤晦黄较浅,寐汗上半身已大减,全身瘙痒,四肢起发湿疹,下肢较甚,挤出黄水,胸腹起发细疹均瘙痒。苔前半薄腻,黑色渐退,治守原意出入。前方去生姜、陈皮,加防风9g,生薏苡仁12g。7剂。
  10月31日四诊:胃纳已启,脘胀隐痛已微,大便转实,次数正常,溲黄不甚,目肤晦黄色已浅,寐汗上半身已止,四肢起发湿疹下肢较多挤出黄水均已好结痈,胸腹部起发细疹瘙痒已除。10月28日查肝功能;黄疸指数5U,余(-),苔见前,原意出入。前方去荆芥、防风,加泽泻15g,车前子18g。11剂。
  本方服11剂后,目肤晦黄大减,其他症状均消失,用上方加减续服月余,调理而愈。
  按:本例根据黄色晦暗,食欲不佳,大便不实,苔四畔暗黑色等症状,辨证为脾阳不振,寒湿留滞,瘀阻血脉,属于阴黄范围,故治以温中健脾燥湿。处方中不用苦寒,庶几无碍中之弊。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3
  李某,男,31岁。1931年夏来诊。
  患者自述病经二三月,因周身黄疸,曾服柴胡平胃及茵陈汤多剂,效不显。症见面目全身晦黄不荣,肌肤水肿,四肢冷,自汗淋淋衣被尽染黄色。胸膈痞闷,食少神疲,大便稀溏,小便黄短。脉象濡滞,舌质淡、苔白腻。
  此属久病,过服苦寒,脾肾之阳受损,运化失司,邪从寒化,呈现阴黄之候。法当温运渗利,兼理气和胃。
  制附子(先煎)30g,茵陈12g,桂枝9g,茯苓30g,砂仁(杵碎)9g,陈皮6g,川干姜9g,炒薏苡仁12g,小红枣11枚。
  二诊:上方服2剂,患者面目全身黄疸、水肿、自汗均减,肢冷转温,胸膈舒畅,小便清长,大便渐干。脉象濡缓,舌白腻退。此阳气渐回,脾运复苏。寒湿未尽,续宜温运渗化。
  制附子(先煎)30g,茵陈12g,茯苓30g,猪苓9g,桂枝9g,炒泽泻9g,川干姜9g,大枣5枚。
  三诊:上方连服4剂,黄疸、水肿、自汗诸症消失。脉弱缓,舌粉红而润。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病后体虚,脾肾未强。再拟下方调补,数剂而安。
  制附子(先煎)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神15g,砂仁(杵碎)6g,陈皮6g,炒薏苡仁12g,生甘草3g,川干姜6g,大枣3枚。
  按:本案患者胸膈痞闷,食少神疲,大便稀溏,小便黄短,脉象濡滞,舌质淡、苔白腻,诸症为脾失健运、脾为湿困之象。患者久病,又过服苦寒之剂,脾肾之阳因之受损,运化失司,邪从寒化,故呈现阴黄之候。久病及肾,湿最伤阳,肾阳亦亏。治当立温运渗化,脉象由濡滞而渐缓和,诸症迅退,可以知其为正法。
  医案出处:《姚贞白医案》
  验案4
  卢某,男,48岁。
  病名:寒湿阴黄。原因:时值暑热,喜饮冷水,又常于阴凉处当风而卧,以致湿邪不得由汗而出,困于脾家,蓄蕴日久,致成斯疾。症候:面目遍体黯黄如嫩绿,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不热不渴,倦怠无神,常若离魂者。诊断:左右六脉沉迟而缓,来去无神。
  察其平素所好,参合脉症,知系寒湿阴黄症也。治宜温通,议以茵陈加附子、干姜主之。仍以茵陈利湿为君;以附子、干姜回阳温中为臣;以薏苡仁扶土化湿为佐;以茯苓利水除邪为使。
  茵陈24g,制附片9g,川干姜6g,炒薏苡仁12g,茯苓12g。
  此方连进2剂,溏泄渐止,黄亦稍退,各症均有转机,仍照前方加焦白术9g,白芍6g,陈皮4.5g,六一散(包煎)12g。又接进3剂,6日后各症痊愈。
  按:本案为阴黄之症,脉症俱阴,故以温通为法,温阳化湿为正治。
  医案出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陈作仁
  验案5
  张某,男,36岁。
  仲夏,头昏,心跳,腿胀,溏泄,食欲减退,身目俱呈暗黄色,小便亦现微黄,舌苔薄白,脉象带缓。
  辨证属劳伤元气,脾失健运,寒湿在里不解,阻塞胆汁入肠,渗入血液,循环外溢。治法以温化沉寒,淡渗湿邪。加减当归白术汤主之。
  当归9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4.5g,法半夏6g,陈皮3g,茵陈30g,苍术6g,炙甘草3g,鸡内金9g。
  4剂脉平病减,黄退十之六七,改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
  制附片9g,白术12g,黄芪9g,当归9g,茵陈24g,炙甘草6g,干姜3g,党参12g。
  6剂康复。
  按:本案为脾气虚弱,寒湿阻遏型阴黄。初诊用当归白术汤温运中焦。正如仲景所说“身目为黄,寒湿在里,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故在温运中阳中加茵陈利尿退黄,加鸡内金消食。尤其桂枝一味,既可芳香醒脾,又可辛温宣发,帮助诸药通利三焦,利尿退黄。继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也就是茵陈术附汤加味而痊愈。
  医案出处:《蒲园医案》—赖良蒲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