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养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黄疸热重于湿验案

来源:养肝网2015-06-23 个评论我要订阅
    验案1
  胡某,男,27岁。
  巩膜及皮肤尽黄。询及大便正常,口苦咽干,秽多干燥,睡眠烦乱,舌质红,苔黄白,且眼睛时有昏朦,有时闪花。幸胃口尚可,脉弦数有力。
  证属热重于湿。治宜清肝利胆,导湿清热。
  龙胆草9g,栀子9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黄芩9g,木通12g,柴胡12g,泽泻9g,茵陈30g,甘草5g,郁金6g,滑石18g。3剂。
  二诊:黄疸减退,尿黄转淡,症有好转,仍感口苦咽干。舌苔脉象如前。
  丹参12g,法半夏10g,柴胡12g,大黄10g,栀子9g,茵陈3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
  三诊:黄疸已退十之七八,口苦心烦,胸腹闷胀,大便稀而气坠。治当芳香化浊,清热渗湿。
  藿香9g,豆蔻5g,石菖蒲5g,茵陈30g,黄芩9g,连翘9g,薄荷5g,木通12g,滑石18g。5剂。
  四诊:脉舌转和,皮肤略现黄色,仍当利胆除黄。方拟:
  太子参15g,白术9g,茯苓12g,猪苓9g,泽泻9g,柴胡10g,黄芩5g,法半夏10g,茵陈20g,甘草5g,姜3片,枣3枚。数剂。
  按:本例黄疸所述症状,乃热重于湿,三诊三方。其一,是龙胆泻肝汤去当归,加茵陈、郁金、滑石;其二,是小柴胡汤合茵陈汤,人参改用丹参;其三,是甘露消毒丹去贝母、射干;其四,是小柴胡汤合四苓散,和里达表,健脾渗湿,仍加茵陈以清除黄疸的余气。
  医案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赵志壮
  验案2
  张某,男,46岁。1980年11月1日初诊。
  病半个月,初起寒热,呕吐,现虽消失,但目肤深黄,溲深黄色,大便不爽,胃脘及胁腹间胀痛,食呆,神疲,胸闷,头昏,睡眠不好,苔黄糙满布,脉小弦带数。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45U,麝浊10U。
  此属湿热与邪毒互阻肝胆,以致脾胃升降不及。拟清热解毒,通腑疏肝理气。
  茵陈15g,黑栀子10g,生大黄10g,岩柏草15g,绵马贯众15g,田基黄15g,赤芍12g,六月雪15g,石见穿30g,茯苓12g,泽泻30g,车前子(包煎)30g。5剂。
  11月6日二诊:茵陈汤加味后,恙情均缓,原方出入。前方去车前子、茯苓,生大黄减为6g,加黄柏10g,大黄炭10g,苍术10g。5剂。
  11月12日三诊:服药后,胃纳较启,目肤深黄渐有好转,溲深黄色未除,胁腹作胀,胃脘温痛,大便不实每日5~6次,神疲,苔薄黄边腻。法拟清热渗湿。
  茵陈15g,黑栀子10g,石见穿30g,陈苍术10g,制厚朴6g,炒陈皮10g,姜半夏12g,藿香梗10g,炙桂枝9g,猪苓10g,泽泻30g。5剂。
  11月17日四诊:目肤深黄大减,小便仍深黄,胃肚痛已止而作胀,苔黄腻中糙尖边嫩,再守原法。前方去炙桂枝,加虎杖根15g,岩柏草15g。5剂。
  11月22日五诊:目肤深黄渐退,尿量渐多,胃纳较启,他恙见前,苔转薄黄稍糙边腻,再守原法。前方去姜半夏、藿香梗、猪苓、岩柏草,加青皮10g,车前子30g,马鞭草15g。6剂。
  11月28日六诊:目肤深黄渐退,尿量渐多,色黄,大便每天4~5次,纳尚正常,胃脘及胁腹处略胀,苔黄腻略糙边白腻,前方有效,再守出入。前方去小朴、车前子,加岩柏草25g,绵马贯众15g,广木香10g,大黄炭12g。6剂。
  11月29日查肝功能正常,服药6剂后逐渐向愈。
  按:本例属肝胆湿热蕴结于内,邪毒较盛,故见全身发黄,小便深黄色,因其中焦热盛,热结阳明,故见大便不爽,胃脘作痛,湿热蕴阻肝胆,故右胁胀痛,邪毒较盛因而出现头昏、睡眠不好等症。证属阳黄而其病较急,故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并加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利湿之品,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解,配伍生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出,栀子能清利三焦湿热,并加岩柏草、绵马贯众、石见穿、田基黄、赤芍、六月雪能凉血解毒,全方着重清热利湿解毒,收效较为迅速。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3
  刘某,男,12岁。
  缘于夏天入水捕鱼,上蒸下褥,即感寒热,继而出现身黄、目黄、溲黄(三黄证候)。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心烦,口渴不欲饮食,恶心,脘痞,便秘。舌边尖红,少津,舌苔黄腻,脉沉弦而数。检查:黄疸指数52U,转氨酶350U。
  辨为湿热交蒸之阳黄。因其大便秘结,小溲黄为热结于里,涉及阳明胃肠之气分,尚未郁结在血分,乃用苦辛寒之法,仿《温病条辨》“杏仁石膏汤”加味。
  茵陈(先煎)30g,杏仁(后下)12g,生石膏30g,炒栀子12g,黄柏10g,半夏5g,生姜汁10ml(另兑),枳实10g,连翘12g,赤小豆15g。
  服药后,黄疸明显消退,寒热诸症均解。此方加减进退20余剂,诸症悉愈。化验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本案黄疸,其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身热、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属湿热郁蒸,而热大于湿。治疗当以宣通三焦湿热为法。杏仁石膏汤为吴鞠通所创之方,乃杂合茵陈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而成。能宣上焦,宣肺清热;又开中焦和胃降逆;达于下焦利湿清热。本方用治湿热黄疸而三焦不清者,服之即效。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王某,男,22岁。1980年11月11日初诊。
  病7天,目肤深黄,溲深黄色,身热,体温37.5℃,口苦,肢倦乏力,右侧胁腹间做痛连及胃脘,便溏每日1~2次,苔黄糙尖边薄嫩发紫。
  此属湿热困阻,肝胆失疏,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治拟清热解毒,燥湿利尿。
  茵陈15g,黑栀子10g,大黄炭12g,陈苍术10g,茯苓30g,川黄柏10g,滑石18g,虎杖根30g,岩柏草15g,田基黄15g,泽泻18g,炒青、陈皮各10g。5剂。
  11月20日二诊:11月11日肝功能检验:黄疸指数64U,絮状(+),锌浊13U,余(-)。服药后目肤深黄大有好转,身热已退,大便正常,胃纳增加,胁腹间略有隐痛,苔薄黄中稍糙质紫尖边嫩红,原方加减。前方去茯苓、青皮、滑石;加猪苓10g,车前子(包煎)15g。6剂。
  12月2日三诊:服药后诸恙均安,目肤深黄已退,稍有晦黄状,纳启。12月1日肝功能示:黄疸指数5U,其余正常。苔黄腻边围薄腻尖稍嫩,再守原法。
  12月15日四诊:诸恙消失,精神渐振,纳食增加,大便已爽,溲色时黄,苔薄腻,脉濡滑。治拟养肝和脾,佐以理气。
  炒当归10g,炒白芍18g,炙甘草6g,陈苍术10g,茯苓15g,广木香10g,姜半夏12g,炒陈皮10g,草豆蔻5g,炒党参10g。7剂。
  按:本例患者病程较短,有目肤深黄,小便深黄色,身热口苦等,证属阳黄,但大便薄,每日1~2次,右侧胁腹间痛连及胃脘,为湿热之邪偏于中、下二焦,因其热毒较盛,故用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虎杖根、田基黄、岩柏草解毒,大黄炭清热通下,滑石、茯苓、泽泻利湿;待邪去大半之后,则用归、芍、参、草等养肝和脾之品,助机体正气恢复。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5
  王某,女,28岁。1959年7月初诊。
  病经1个月,治疗无效。面目肌肤发黄,鲜明如橘色,水肿且痒,但无疹点。灼热口苦,食少神倦,头目眩晕。溺短而赤,大便干结。夜间烦躁,手足灼热,身困体重。脉象弦数有力,舌红苔黄燥。
  证属阳黄,系由肝胆湿热蕴郁不化,阳明燥结,气分不宣所致。治宜清热化湿,兼佐通利。
  茵陈18g,焦栀子9g,焦黄柏6g,生大黄6g,连翘6g,赤小豆(杵碎)15g,芦根30g,白通草3g,竹茹6g。
  二诊:上方服3剂,大便已通,小便增多,手足心发热轻减。面目及肢体黄染水肿均渐消退。夜能静卧,可进少量饮食。脉象弦数,舌红、苔薄黄。证属阳明气分宣通,肝胆湿热稍化。前方已有效,仍守原意增减:
  茵陈18g,滑石9g,猪苓9g,木通9g,焦栀子3g,焦黄柏3g,芦根30g,连翘6g,白通草3g。
  三诊:上方连进10剂,小便清长,大便通畅。面目及全身黄染即将退尽,水肿消失。惟头昏神倦,肢软乏力,自汗,肤痒。脉舌如前。此湿热甫净,脾虚气弱,续拟清化调理之品。
  茵陈12g,茯苓15g,猪苓9g,泽泻6g,白扁豆15g,薏苡仁15g,木通3g,芦根15g,通草3g,竹茹6g。
  上方服5剂后,脉象调和,舌润苔淡。于前方去茵陈、泽泻、通草,加人参15g,扁豆12g,白术12g。
  服15剂。黄染、水肿诸症全消。睡眠、饮食恢复正常。再以六君善后。翌年受孕怀胎,足月顺产,母子均安。
  按:本案患者灼热口苦,头目眩晕,溺短而赤,大便干结,夜间烦躁,手足灼热,身困体重,脉象弦数有力,舌红苔黄燥,证属阳黄不假。乃系肝胆湿热蕴郁不化,阳明燥结,气分不宣所致。针对病机,以茵陈栀子大黄汤加味,阳明宣通,邪无所踞。随以茵陈四苓,肝胆清疏,再重调理。
  医案出处:《姚贞白医案》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