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记载:“古入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告诫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日寸担心生病,注重预防以保持健康。“欲病之病”即现代医学所称“亚健康”。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预防疾病及欲病早治的观点。此观点,对于防治乙肝极有现实意义。要避免和减少乙肝病毒传播的机会,首先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共有5条:一是血液传播,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等;二是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如共用一个饭盒、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但前提是有皮肤黏膜的破损;三是性传播,包括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介质;四是母婴垂直传播;五是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内镜以及不卫生的补牙等。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有3个:家庭成员本身对乙肝病毒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机会多。多数乙肝患者都有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