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肝硬化是慢性乙肝发展的结果,标志着肝脏经历了长期的损害,肝组织已有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由慢性乙肝发展成为肝化这一演变过程,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显性过程,也可以是在“暗中”进行的,一发现就诊断为肝硬化。肝硬化有重有轻,预后有好有坏,怎样科学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呢?
表示病情较轻,相对平稳,预后相对较好的肝硬化有:①无症状肝硬化。病人往往没有明确的肝病病史,也无明显的肝病症状,或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携带史,身体一直挺好,可能在常规体检(化验肝功、作B超时)被发现。②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可见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大于等于35克/升,胆红素小于等于35微摩尔/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③静止性肝硬化。谷丙转氨酶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表示病情较重、病变活动,预后较差的肝硬化有:①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小于35克/升,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小于1.0,明显黄疸,胆红素大于35微摩尔/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60%。病人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②活动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出现较深的黄疸是这一型肝硬化的标志,转氨酶早期升高,后逐渐下降,而黄疸逐渐上升,形成“酶胆分离”现象,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为了对肝硬化的病情作出客观、相对准确的判断,将肝硬化最主要的几项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可以把肝硬化时肝功能代偿能力分为三级(Child Pugh分级),对肝硬化病情估计、治疗效果的评定、手术承受能力的判定起到简明扼要的作用。肝功一级:血清白蛋白大于35克/升,血清转氨酶小于40单位/升,没有腹水,没有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等),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3秒,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这一级属于早期肝硬化,肝功代偿能力较好,病情相对较轻,适合做各种手术。肝功二级:白蛋白26~34克/升,血清转氨酶40~80单位/升,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6秒,少量腹水,轻度精神神经症状,血清胆红素200~340微摩尔/升,属于中期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较重。肝功三级:血清白蛋白小于25克/升,血清胆红素大于340微摩尔/升,转氨酶大于80单位/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秒以上,大量腹水,不易消除,出现肝性脑病(肝昏迷)。属于晚期失代偿性肝硬化,病情严重,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
肝硬化的预后取决于病毒复制状态、肝实质储备功能和有无严重的合并症。无症状的轻型肝硬化病变可能静止,持续一生不发病;无病毒复制的代偿性肝硬化如无进一步的炎症活动,可以长期稳定于代偿期;但一旦发生失代偿症状,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