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的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60%,或经维生素K注射后1周可以上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以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上述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特征:
黄疸的“三分离”特征
①疸—消分离: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分离。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较轻,并不随黄疸的加深而加剧,有时反而减轻。
③疸—凝分离:黄疸与凝血酶原分离。黄疸重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明显,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
黄疸的“梗阻性”特征
出现类似于梗阻性黄疸的表现,但进一步检查并无肝外梗阻的证据。
①全身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增高,可以达到正常值的10倍左右。
②血清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h)、血清蛋白(LP-X)等可有轻度或中度增加,而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③B超或CT等检查均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等肝内外胆管梗阻的证据,也无肝脏肿瘤征象。
④无进行性体力衰退、体重下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