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药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臌胀不同证型的方药指导

来源:养肝网2015-06-21 个评论我要订阅
    臌胀一病,证机复杂,虽有分型辨治的基础方药可供参考,但具体临床变化较多;又有峻下、缓下之别,兼以虚实水瘀夹杂;况且逐水之药应用宜忌颇多。因此,本节虽然对于方药指导有所提示,但具体临证还应审慎定夺,并请详细参照后面章节的相关医论,以及名医验案的详细内容。
  (一)水湿血瘀证治
  臌胀多见水湿内停或瘀血阻滞,后者活血祛瘀,可参见此前的血府逐瘀汤证治,这里不再详述;前者可以从脾论治,振奋脾阳,行气化湿。至于柴胡疏肝、茵陈退黄、逐水利湿等,则视病情而定,无论水湿血瘀均可加减应用。
  ①气滞湿阻证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胃苓汤:苍术10g,厚朴10g,陈皮5g,甘草5g,白术10g,桂枝5g,猪苓10g,泽泻10g,生姜10g,大枣10g。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疸,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症见面色虚浮晦暗,纳呆形寒,舌胖有齿痕,苔白腻。
  ②水湿困脾证可以实脾饮为基础。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之肿胀。
  ③水热蕴结证,可以茵陈蒿汤加减,详见此前的茵陈蒿汤证治。
  实脾饮
  《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白术12g,厚朴6g,木瓜6g,木香3g,草果3g,大腹子(槟榔)6g,茯苓15g,干姜6g,制附子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化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方析)
  ①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
  ②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
  ③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
  ④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
  ⑤然土之不足,由于木之有余,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
  (加减)
  ①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②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按语)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其中,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此论可作参考之用。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析)表证未解,内停水湿。头痛微热,苔白脉浮。下焦水蓄气不化津则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水入即吐。邪入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肌肤则水肿。水湿停滞,脾胃升降失司可见泄泻霍乱。饮停下焦,水气上泛则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
  君:泽泻(重用),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猪苓、茯苓,甘淡利水渗湿。
  佐:白术,健脾化湿;桂枝,外以解表散邪,内助膀胱气化。
  (要点)
  ①淡渗利水之中伍以温阳化气之品,组成化气利水之剂。
  ②表里双解,重在治里。
  ③本方为利小便的主要方剂。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④湿热者忌用。
  ⑤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加减)
  ①水肿表证明显者,可与越婢汤合用。
  ②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③泄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二苓与白术,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按语)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皆可见小便不利。本方之功用重在渗湿利水,兼可温阳化气。应用中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①方中证所言“消渴”“烦渴”,与消渴病截然不同。此渴是指口渴较甚者,是由于膀胱受邪,气化不利,水津不布,故饮水虽多,而饮不解渴,甚则愈渴愈饮,水无去路,饮入即吐,而成水逆证,其小便必不利。消渴病之“消渴”,是饮入即消,饮水多,小便亦多。
  ②重视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桂枝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之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故原服法中的“多饮暖水,汗出愈”,对本方的疗效有直接关系,不可忽视。
  ③本方为利水基础方,凡见水湿停饮之证,临证加减多所应用。
  (二)阳虚水盛证
  症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为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治宜温补脾肾,化气利水。可以济生肾气丸为基础,化裁治之。
  济生肾气丸
  《济生方》
  (组成)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120g,泽泻60g,肉桂20g,附子(制)20g,牛膝40g,车前子40g。
  (制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别录)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见于《医宗金鉴》等。
  (主治)被肾温阳,得水退肿,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方析)明·张介宾曰:“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萸、肉桂,附子,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肿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每熟计之,脾气大伤,诚非肾药之所能治。专用是中汤一两,加茯苓一两。命火为衰者,加附子;两足冷者,加肉桂;腹胀甚者。加厚朴。三大剂而足胫渐消,十余剂而腹胀退。凡治中年之后脾肾虚寒者,悉用此法。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行水;肾虚者,不可专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顾在用之者何如耳。”
  (按语)明·李中梓曰:“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主水,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肿胀之病,诸经虽有,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主运行,肺主气化,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然其治法,有内、外、上、下、虚、实,不可不辩也。在外则肿,神佑丸证也。在下则小便闭,沉香琥珀丸、疏凿饮子证也。”
  (三)阴虚水停证
  症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病机为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治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可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为基础,化裁治之。一贯煎证治,参见“胁痛·肝络失养证”。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萸肉、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消渴,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眩;肾精不上承于耳,则耳鸣耳聋;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肾精不足以生骨髓,则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固精;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逆恋邪。
  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要点)
  ①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熟地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
  ③脾虚泄泻者慎用。
  (加减)
  ①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此谓“知柏地黄丸”。
  ②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
  ③加枸杞子、菊花,滋肾养肝明目。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此谓“杞菊地黄丸”。
  ④有现代研究,针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证型,将原方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用量20~30g,牡丹皮、泽泻用量也增大,改为15~20g,亦获得显著疗效。
  ⑤肺肾阴虚,见喘咳者,加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此谓“麦味地黄丸”。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按语)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著名方剂,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因“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方中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养肾肝脾之阴,又以泽泻、牡丹皮、茯苓之泻渗湿浊,清虚热。全方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三补”用量重于“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又以三补之品,肾肝脾三阴并补,且以补肾阴为主,故后世为补阴的基础方,众多的滋阴补肾方剂均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