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刘某,女,30岁,1995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右胁下阵发性胀痛6个月,曾在某医院检查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院再治。现患者右胁下胀痛,牵引右肩背不适,纳差,无发热,查体右胁下有轻度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脾运不健,结石梗阻;治以疏肝解郁,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6g,琥珀粉6g,木香10g,陈皮10g,鸡内金10g,香附12g,枳壳12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白芍15g,薏苡仁15g,山楂15g,王不留行15g,砂仁7g。取1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好转,但仍有上腹闷胀、食少、口干,大便不爽,神疲乏力,查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肝失疏泄,脾不健运,给予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利胆排石。处方:茯苓10g,山药10g,莲子10g,陈皮10g,鸡内金10g,郁金10g,延胡索10g,白术15g,炒扁豆15g,薏苡仁15g,砂仁5g,厚朴12g,琥珀粉6g,海金沙30g。取30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时患者无特殊不适,守原方续进10剂,诸症状悉除,于1995年5月10日复查B超,胆囊无结石,仍有胆囊炎。续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点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优势,治疗胆石症应注意随证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难经》中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各种原因致肝脏不疏,胆腑不畅,气机郁滞,湿热内蕴,胆汁郁积而成结石,不通则痛,故见右胁下阵发性胀痛。初诊时张氏先给予疏肝解郁、利胆排石之剂。二诊时症状好转,因胆石阻滞气机,脾失健运,故见上腹闷胀、食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为主。效不更方,三诊时守二诊方续进,使结石得以排出,脾气得健,则诸症状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