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二

来源:养肝网2014-05-12 个评论我要订阅
      病例2:陈某,女,45岁,199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胁肋疼痛,并牵及右肩背痛,1995年5月B超检查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毛糙欠光滑,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曾用中药胆石通及耳穴贴压法治疗6个月余,效果不显。1周前因食煎炸食物出现右胁部绞痛,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低热,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迟,墨菲征阳性,B超显示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欠光滑,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高。临床诊断为胁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辨证属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气滞血瘀,治宜温中散寒,化瘀止痛,方用自拟散寒化瘀汤。处方:吴茱萸10g,白芍10g,茜草10g,当归10g,旋覆花10g,桃仁10g,郁金10g,柴胡10g,鸡内金10g,黄芪20g,党参2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空腹服,服药期间需低脂饮食。服药1周,症状体征消失,查血常规正常,B超检查显示胆囊大小恢复正常,守方继续服用1个月,未再复发。1997年10月B超检查显示胆囊正常。
    
点评:此为辨证失当,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气滞血瘀之胁痛(慢性胆囊炎),误诊为湿热郁滞为患。尽管胁痛(慢性胆囊炎)以湿热郁滞为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但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等其他证型也常可见到,辨证论治、恰当选方用药才是取得好的疗效的关键。慢性胆囊炎临床以湿热郁滞多见,本例患者以前的治疗一见是胆囊炎,不加辨证地即按湿热郁滞,给予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作用的中成药胆石通,同时配合耳穴贴压法,结果治疗6个月余,效果不显,说明药不对证。之后据辨证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之法组方治疗,方药对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参考。其方中吴茱萸性热,味辛而苦,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著称,与白芍并用取其泄肝中有柔肝之功;久病必虚,故用黄芪、党参,温中有补,气行则血行;久痛入络,气滞血瘀,加之寒邪凝滞,血瘀更甚,病更缠绵,方中以茜草、旋覆花、当归、桃仁、郁金、鸡内金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柴胡调气散结,引药直达胁下。诸药合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则疼痛自平。如若初治时不拘泥于慢性胆囊炎临床多以湿热郁滞为患的观点,做到详审病情,辨证论治,则其疗效自可提高。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