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郭某,女,38岁,1991年5月14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胁部疼痛,放射至右肩部,曾到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已服用大量消炎利胆片。现右胁部疼痛,向右肩部放射,胆囊区压痛明显,两乳胀痛,口干苦,全身乏力,头晕耳鸣,腰腿酸痛,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临床诊断为肝郁化火之胁痛(慢性胆囊炎),乃肝气不舒,郁久化热所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清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
处方:牡丹皮12g,栀子10g,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20g,薄荷10g,郁金15g,川贝母10g,知母10g,黄芩12g,连翘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甘草10g。取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5月17日二诊,患者自述服上方后诸症如前,且又增下午低热,乏力加重,结合全身乏力、下午低热、头晕耳鸣、腰腿酸痛等分析,乃属久病多虚,又长期服用清热利胆苦寒之剂,更使中气不足,脾胃受伤,遂易补中益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服之。处方:红参10g,黄芪30g,白术12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2g,陈皮6g,郁金12g,天麻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炙甘草10g。姜枣为引,取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5月23日三诊,患者自述服上药后诸症状明显好转,药对其症,守方加减服用20余剂,病告痊愈。
分析:此为辨证失当,中气不足,脾胃受伤之胁痛,误诊为肝气不舒,郁久化热。胆为阳木之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其升发疏泄的功能,能够协调中焦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一旦阳木有灾,必使脾胃患起,日久必然形成中气亏虚之势而变生诸症。本例患者初诊以疏肝理气、解郁清热为治法,然药后症状无改善,因长期服用清热利胆苦寒之剂,更使中气不足,脾胃受伤,故改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是从虚论治。补中益气法可扶持中阳,培健脾胃,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变法。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反复治疗的过程中过用苦寒之剂,必伤中阳,导致脾胃气虚,此亦“久病多虚”的原因之一。因此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体质、病程进行辨证,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