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来源:养肝网2014-10-11 个评论我要订阅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以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后期和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血液、唾液、汗液、腹水、羊水、尿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及乳汁等中,所以其传播途径较多且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亦称垂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对自己所生子女的传播。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也是某些地区乙型肝炎高发的重要原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50%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母亲是通过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3条途径把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子女的。其中围生期传播起主要作用,占85%左右,而宫内感染和分娩后传播分别占5%和10%左右。
  1)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的轻微损伤,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造成感染,或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后层层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经此途径感染的胎儿容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且乙型肝炎疫苗难以阻断其传播。
  2)围生期传播: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是在分娩过程中母血渗入胎儿体内所致,也可能是婴儿经口摄入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传播,通过婴儿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生时擦伤)传播也不除外。围生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儿,出生后如不及时预防,90%~100%将变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出生后立即进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可收到满意的预防效果。
  3)分娩后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也较为常见,主要是通过母亲的唾液、哺乳以及密切接触等进行传播。对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注射,能有效阻断这种传染。
  另外,母亲健康而父亲是乙型肝炎患者也可发生垂直传播。其机制可能是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精子整合于宿主生殖细胞基因中,然后在子代中传播。
  (2)医源性传播:在医院内,不仅传染病区,其他病区亦有散在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在医疗活动中,如医疗器械处理不当、消毒不严格,通过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穿刺针、针灸针、注射器、采血针、针头、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等,可引起乙型肝炎的传播。有关研究表明,在农村仅注射器、输液器、穿刺针实施严格消毒一项,就可使1~2岁的幼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下降50%以上。
  在医源性传播中,最常见的是意外针刺和医疗损伤传播,也可经口摄入污染的血液或唾液传播。医务人员是医源性传播的对象之一,国内外多次研究表明,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中尤以接触血液的科室人员为多。当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后,又可反过来传染其他人员。由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医务人员将病毒传染给患者的情况也有发生。
  (3)输血性传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输血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输入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血液、血浆,或输入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白蛋白、凝血制剂(Ⅷ因子和Ⅸ因子等)等血液制品,也会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另外,血液透析患者和工作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和感染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通过血液透析传播乙型肝炎,可能是使用消毒不严而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血制品、透析机件等所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我国已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同时根据《关于加强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了生物及血液制品的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输血和输注生物及血液制品引发的乙型肝炎。近年来,因输血和输注生物及血液制品引发的乙型肝炎已极为少见。
  (4)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也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家庭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较其他成员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妓女和男同性恋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以及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唾液和精液中发现有乙型肝炎病毒,都支持性接触传播的可能性。在妇女经血及阴道分泌物中也可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此种途径的感染可能与黏膜的轻微损伤有关。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新婚夫妇中,一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另一方未受感染,婚后经过2~5年,原未受感染的一方,有52.6%发生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14%变成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因此,婚前检查和对易感一方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