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去除黄疸的五种方法

来源:养肝网2016-09-19 个评论我要订阅
  脾气不运,湿热、寒湿、疫毒之邪及瘀血阻滞是黄疸发病的根本原因。故多以清热、活血、利尿、化痰、扶正健脾五法为总则,并注重预防调护。

1.退黄宜清热 湿热毒邪蕴于中焦,郁结不去,则湿热益盛,湿热益盛,则热毒益炽。故非清热药物,则湿热难化,黄疸难消。故治黄必以清热,多以栀子、黄柏、大黄为主药。大黄苦寒,能泻火凉血,活血祛瘀,攻积导滞,利胆退黄,且“恶血皆自归于肝”,而大黄入肝经,“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故大黄能改善肝脏瘀血,疏通肝脏微循环。栀子苦寒,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泻火除烦。黄柏苦寒,能清湿热、泻火毒。结合现代研究,大黄提取液既能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消除肝炎病毒,又能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流量,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栀子水浸膏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急性黄疸肝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将现代科技渗透到古老的中医药学中,以不断提高治疗乙型肝炎的整体水平。

2.退黄宜活血 湿热、寒湿、疫邪之毒入于血络,血瘀其中,黄随血行,故治疗黄疸均应活血化瘀、疏通络脉。阳黄应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凉血之法;阴黄则应在温阳化浊的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临床多选用丹皮、生地黄、赤芍、白芍、郁金、小蓟、当归、红花等。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消除胆汁淤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有较强的利胆退黄的作用。

3.退黄宜化痰 湿热、寒湿久郁,凝结为痰,痰瘀互结,胶结凝滞。故化痰散结,祛除湿热,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清,黄疸亦退。多用川贝母、半夏、陈皮等。川贝苦甘凉,化痰散结;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行气健脾。现代研究证实,陈皮有祛痰作用,同时可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物质的排泄量。

4.退黄宜利尿 《金匮要略·黄疸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在治黄上亦重视利尿之法。临床多用茵陈、金钱草、滑石等。茵陈味苦微寒,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金钱草味淡,性微寒,有清热、利胆、利尿、排石之功;滑石甘淡寒,有利尿、清热之功。现代研究证实,茵陈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胆红素,同时具有保肝作用。本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故宜轻煎不宜久煎,一般煎药时应后下。

5.退黄不忘扶正健脾 黄疸的发生均与脾气不运有关,若脾气健运,无论感受外湿还是湿自内生,均能化之。但不可见脾之“病”而一味补脾,亦不可一味祛邪而忘记扶脾。根据病情治疗或以祛邪为主,适当选用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法,待邪气稍减则辅以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等健脾扶正之品,使正气渐复外邪彻底清除,否则将会正不胜邪,祛邪不力,外邪留恋而变生他证;或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可选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干姜、茵陈、红花、赤芍等。

6.预防调护 在治疗黄疸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与调护。根据《素问》中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故良好的休息能促进肝脏的修复,而过度劳累,耗伤肝血,加重病情。故首应注意卧床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其次应注重饮食调节,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并少食多餐,忌肥甘厚味;再者应戒烟戒酒;并应调畅情志,全面促进恢复健康。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上一篇:肝病辨证论治下一篇:治肝重视补脾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