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肝病辨证论治

来源:养肝网2016-09-17 个评论我要订阅
  中医药在治疗肝病时,是否有效,重在辨证,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肝病尤其是急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临床最常见的证型分别是: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或者是证型间相互间杂,故在治疗上须根据辨证用药。

(一)肝胆湿热型

临床常表现为胁肋胀满,困倦乏力,口干苦,恶心厌油,纳呆,溲赤涩,大便溏结,或伴黄疸,舌质红,舌体胖,苔厚腻,色白或微黄,脉弦数或弦滑。治宜清热利湿、理气止痛。常用药如:茵陈蒿、栀子、龙胆草、金钱草、滑石等清热利湿之品。胁腹宁颗粒(见秘验方1)为常用方。

(二)肝郁气滞型

临床常表现为以胁肋胀痛或窜痛为主,情绪激动则痛甚,情绪烦躁或抑郁,胸脘满闷,嗳气,失眠多梦,口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常用药如:柴胡、延胡索、川楝子、郁金、木香等疏肝理气之药。

(三)肝郁脾虚证

临床常表现为胁肋胀痛,纳食减少,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善太息,脘腹胀,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治宜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常用药如:柴胡、香橼、香附、白术、茯苓、山药等疏肝健脾之品。

(四)瘀血阻络型

临床常表现为两胁刺痛,入夜为甚,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舌质红或有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常用药如:丹参、红花、赤芍、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

(五)肝肾阴虚型

临床常表现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头晕目眩,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或汗出,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肝益肾,滋阴增液。常用药如:黄精、麦冬、山萸肉、生地、玄参等具有滋补肝肾之阴功效的药物。

(六)随症加减

黄疸者加红花、赤芍、茵陈、栀子;鼻衄、齿衄者加地榆、仙鹤草;出现腹水者加芦根、白茅根、翠衣、猪苓等,常用方为腹水方(见经验方2);胁肋疼痛者加金钱草、延胡索、川楝子;腹胀者加香橼、香附;胃痛者加白芍、白及、甘草;胃热者加石膏、知母;口苦者加龙胆草;泛酸者加水红子、瓦楞子;口干者加花粉、石斛;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咽痛者加山豆根、牛蒡子;大便溏结不调者加大黄、黄连、马齿苋;有午后或夜间低热者加百合、功劳叶、地骨皮;外感发热重者加麻黄、金莲花、金荞麦;汗多者加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嗳气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呕吐者加干姜、半夏、橘皮、竹茹;手足心热者加青蒿、鳖甲、牡丹皮;伴有胸水者加白商陆、葶苈子;对于肝癌患者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常用药物为半枝莲、半边莲、虎杖、白花蛇舌草、蜈蚣等,常用方为化癥散积汤(见经验方3)。

(七)舌脉辨证

临床治疗时应特别重视观察患者舌质、舌苔及脉象的变化。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瘀。舌红少苔,弦细数、或弦沉、弦涩为阴虚之象,应用黄精、麦冬、山茱萸肉、生地、玄参等滋阴清热生津之品治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湿热之证,治疗当用清热利湿之法,药用龙胆草、茵陈、金钱草等;舌淡苔白腻,脉滑者为脾虚湿盛,当用健脾利湿之白术、茯苓等药物;兼有舌紫暗脉弦沉、弦涩者,为瘀象,当加活血化瘀之丹参、红花以活血通络。观察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对判断肝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预后及遣方用药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肝病过程中,随着邪正的消长盛衰,更多见的则是虚实错杂的病机变化。因此,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屡见不鲜,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兼见。因此,临床上必须结合其他诊察资料,正确取舍脉与证,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做出准确判断。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