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自身免疫性肝病不传染

来源:养肝网2015-06-15 个评论我要订阅
    肝炎会传染,这是根植于不少人意识深处的一个观念。近年来,随着认识和检测手段的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肝炎发病中所占比例有所加大。而对于这种并不具有传染性的肝炎,很多人还并不认识,认为也会传染,而对患者“畏而远之”。
  (1)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病:人体细胞也会“同室操戈”,自身免疫性肝炎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打个比方,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实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上演的一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悲剧”,导致肝损害。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简称AI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复杂的诱发因素、自身抗原、遗传易感性和免疫调节网络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三型:Ⅰ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有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Ⅱ型则以儿童多见,以存在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原的抗体(抗-LKM1)为特征;Ⅲ型以存在抗可溶性肝脏抗原的抗体、抗肝胰抗原抗体为特征。Ⅱ、Ⅲ型较少见。
  此病大多隐匿起病,逐渐出现疲乏无力、恶心、食欲下降、腹胀及体重减轻等肝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关节酸痛或慢性关节炎症状。此病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首先就是肝功能异常,转氨酶上升,其次就是可能出现黄疸,再有就是会导致肝硬化,出现腹水等症状,因此常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后与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及宿主遗传素质有关,重症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为90%。
  但和病毒性肝炎相比,该病又有其特点。由于免疫细胞的广泛作用,其他器官也会受到株连,因此自身免疫性肝炎常常伴有其他病变,如关节炎、结肠炎、肾炎、心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这些病变医学上称为肝外表现。有经验的医师会从肝外表现发现线索,顺藤摸瓜,从而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此病善于伪装,不动声色地吞噬肝细胞。发病一般比较慢,患者初期只是觉得乏力,检查为转氨酶升高,发展到一定时期会有黄疸,此时可能已发展为严重肝炎甚至肝硬化。目前,检测自身抗体如抗肝细胞膜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已成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手段。此病患者可检查出以下结果: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球蛋白IgG升高,自身抗体阳性,肝穿检查可见肝细胞炎症坏死。
  因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故很难预防,但却可以控制,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极为重要。临床上排除了酒精、药物、病毒等发病因素的肝病患者,要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作怪。此病80%以上为女性,当女性出现转氨酶升高而又找不到常见的肝炎病因时,应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时检查自身抗体,必要时行肝穿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简称PBC)也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抽血化验常可检测到线粒体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IgM升高,肝穿病理可见小叶间胆管、分隔胆管的炎症损伤。此病约90%患者为女性,可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手掌、脚掌、胸背部及眼睑有黄色疣,肝脾肿大,骨质疏松等。化验可见:碱性磷酸酶(ALP)或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显著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免疫球蛋白IgM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抗线粒体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病情常进展缓慢,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药物治疗疗效低,预后欠佳。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不都是肝硬化,只是该病的名称这么叫而已,其实早期发现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普通肝炎阶段,并不能诊断肝硬化,而且该阶段积极治疗后可以阻止病情发展,并不一定所有患者都要进展为肝硬化。所以患者们不要被这个病的名字所吓倒,特别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肝硬化就是腹水,就没什么救了,一听说诊断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就吓得要死,这是没有必要的。
  (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简称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病,主要特征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的炎症、纤维化和部分胆管丧失,导致胆管节段性狭窄和扩张。国内少见。化验常见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胆红素升高,部分患者有低滴度抗平滑肌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70%患者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为诊断金标准,可见胆管呈串珠样改变。此病最终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无症状患者预后较好,有症状患者预后欠佳。
  【典型病例】 马某,53岁,女性,退休教师。2007年9月份开始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恶心,伴有明显眼干、口干(时间相对较长,未注意),12月12日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ALB 48g/L、GLO 28g/L、T/DBil 13.2/3.3μmol/L、ALT 153U/L、AST 92U/L、ALP 243U/L、GGT 206U/ L、CHE 10 859U/L,予以常规保肝治疗后不见好转。1月7日来北京某三甲医院,化验肝功能:ALT 139.0U/L、AST 111.2U/L、ALP 306.3U/L、GGT 241U/L,甲、乙、丙、戊型肝炎均阴性,IgG、IgA、IgM均正常,抗核抗体(IgAGM型)(+)散点型1∶320,SMA、AMA、PCA、LKM、HRA、AMA-M2、DNA-ELISA、DNA-IF均阴性。入院后查体发现肝掌阳性,左侧上眼睑内侧可见1黄豆大小黄色瘤(自述有4~5年时间)。再次复查自身抗体仍仅是抗核抗体阳性,其余均阴性。进一步行肝穿活检,病理报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期。经保肝、降酶等治疗,同时给予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后,乏力、食欲下降、眼干、口干症状得以明显缓解,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ALB 46g/L、GLO 24g/L、T/DBil 7.0/1.2μmol/L、ALT 25U/L、AST 28U/L、ALP 189U/L、GGT 68U/L、CHE 8685U/L,临床治愈,带药出院,继续巩固治疗。
  【医师评述】 该例患者临床上看有多项支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年龄、性别、有口干、眼干等症状,有黄色瘤体征等,化验结果中碱性磷酸酶(ALP)或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显著升高。但是反复化验自身抗体中仅抗核抗体阳性,且滴度较高。反而支持PBC诊断的抗线粒体抗体及其M2亚型一直为阴性。为明确诊断我们进行了肝穿活检。病理诊断:PBC(I期)。此例患者诊断为抗线粒体抗体阴性的PBC。在临床上不十分常见,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化验指标、肝穿病理综合来看,不能单纯看自身抗体的结果就盲目诊断。另外我们看到该患者虽然明确诊断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但由于发现较早(I期),治疗较及时,仅一个月时间不仅症状明显改善,化验指标也明显好转,而且没有任何肝硬化的迹象,所以千万不要被“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个名字所吓倒。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