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的测定

来源:养肝网2014-10-11 个评论我要订阅
  肝细胞内含有多种酶,作为催化剂参与体内分解、合成等物质代谢。当肝细胞有实质性损害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而使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肝脏病变时测定血清中有关酶的变化,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常做的血清转氨酶检查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两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肝细胞损害后可使其在血中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虽然肝脏损害也可使其升高,但临床中常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用赖氏法检测为5~30单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为4~40单位。因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一,正常值的波动范围颇大,因此在化验单上常标出其实验室的正常值,以便对比观察。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两种转氨酶升高率达100%,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检查最早出现的异常指标。这两项测定是反映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试验,对轻型、隐性感染及潜伏期肝炎的发现有重要意义。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一般来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但在急性弥漫性肝坏死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则随黄疸的加深而急剧下降,可呈现正常或仅轻度升高,出现临床上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若急性肝炎患者转氨酶波动或持续升高达半年以上,则提示肝炎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对肝炎患者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助于病情估计和推断预后。急性肝炎黄疸消失后,转氨酶将逐渐恢复正常。如在恢复期转氨酶出现波动,提示病情未稳定。如转氨酶已正常又出现上升,并持续不降,提示再发或变成迁延性。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体内分布很广,所以在分析化验结果时,不但要考虑肝脏疾病,也要考虑到肝外疾病,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如胆道梗阻、急性胰腺炎、溃疡病、心肌梗死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对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特异性高,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灵敏度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位于细胞线粒体内和细胞浆可溶部分,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绝大部分位于细胞浆可溶部分。在肝细胞病变轻微,仅有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细胞浆可溶性部分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入血,而线粒体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仍然存在,加之它在体内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灭活快,以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幅度低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严重肝细胞疾病时,线粒体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释放入血,以致其血清升高幅度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大,故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有助于判断肝细胞病变程度和肝病的鉴别诊断。正常人两者比值为1~1.5,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或轻型病例比值降至0.56左右,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瘀积时比值均小于1。在急性肝炎患者,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上升,并且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大于1时,应考虑到肝细胞广泛坏死存在,预后不良;慢性肝炎时,两者比值多数小于1,而肝硬化时则相反。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