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以取代肝穿刺的检查吗?
首先肯定的是,目前没有可以取代肝穿刺的检查。目前临床医生比较关注的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肝穿。
肝纤维化的诊断,历来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寻找理想的方法诊断肝纤维化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尽管肝活组织检查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被视为金标准,但因为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既漫长又复杂,从整体来说慢性肝病的改变是弥漫性的,但就某个局部来说,病灶却有显著性的不同,且纤维化的进程也是此起彼伏,静止与活跃呈间断性,这使得利用肝活组织检查来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变化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难免要有取样误差和观察者之间的变异,也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有研究发现即使肝穿刺标本长度达到25mm,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误判率仍有25%。
在临床实践中,不仅第1次肝穿刺较难获得,而且为观察疾病进展和评价药物疗效进行第2次肝穿刺更不易实现,因此运用无创性检查对肝纤维化状态进行评估十分必要和迫切。理想的无创纤维化标志物应当是适用于各种慢性肝病、可重复、与临床结果具有相关性、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肝纤维化,且必须对个体病人足够敏感以辨别纤维化分期的演变,并反映抗纤维化治疗一段时间后的效果。当前已出现了几种方法,其一是测定血清中一种或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相关的酶类、和(或)与血生化指标相联合评估肝纤维化;其二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血清蛋白聚糖N末端进行分析来反映纤维化程度;其三是综合多项有价值的血清指标建立诊断肝纤维化的数学模型。最近欧洲纤维化协作组提出了结合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等四项指标建立的模型。在国内,曾民德等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纤维化的诊断模型。
这些方法中有的已经在辨别无或轻度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方面成功地发挥了作用,但他们对中间阶段肝纤维化(S2,S3)的判别仍有待提高。其四,应用影像方法(超声、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扫描、图像分析等)评估肝脏形态、血流变化、图像纹理结构等特性来评价肝纤维化也有一些进展,最近法国研制了一种肝脏切变弹性探测仪Fibroscan,通过测定肝脏瞬时弹性图谱来反映肝实质硬度,其效果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这些都对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进行了比较有意义的探索,但是目前还是不能完全取代肝脏穿刺。
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医生的治疗而言,一个能反映纤维化发生的检验比仅仅体现纤维化沉积的检验更有意义,因为关键不在于有多少纤维化已经出现,而在于纤维化是否仍在形成发展中。静止的肝纤维化即使相对广泛,但如果去除损伤因子,肝脏也可代偿以维持生命。因此,建立能监测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检验系统,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处于肝功能代偿状态但有进展性肝纤维化的病人,当然也能随访治疗的效果。炎症坏死的发展加之纤维生成的进展正是疾病进展恶化的关键所在,这是今后研究无创诊断方法时所应关注的,相信这种方法,会有肝穿刺活检不具备的优点,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肝穿刺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