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中医治疗胆石症的误案分析三

来源:养肝网2014-05-13 个评论我要订阅
      病例3:李某,女,54岁,因右胁疼痛2个月余就诊。现右胁疼痛阵作,牵引及背,痛甚呕恶,脘痛嗳气,口苦口干,纳谷欠馨,二便自调,舌质偏红,苔微黄,脉弦滑,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胆石症。”因湿热蕴久,结而成石,肝胆失于疏泄而为胁痛,治以疏肝利胆、清利排石为法,虽投金铃子散加减但乏效,乃湿热蕴中,结石停滞,痞阻气机,升降失常之故。遂拟鼓动清阳、调畅气机之剂,使湿热结石易于从下而走。
    
处方:炒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2g,青皮6g,木香6g,川楝子9g,金钱草20g,海金沙(布包)10g,炙鸡内金10g,茵陈10g,升麻5g,生大黄(后入)9g。连服7剂,胁痛渐缓,但大便反频,日行四五次,方中大黄减量为5g,再服5剂,则胁痛渐止。复于前方中去升麻、大黄,减柴胡用量,继服之,胁痛未再发作。
    
分析:此为辨证不详,胆囊炎、胆石症之湿热胁痛,未辨有无结石阻滞,致使治法用药失当。肝胆湿热胁痛,日久湿热煎熬,易结为砂石,阻滞胆道,其治疗与单纯的肝胆湿热并不完全一样,因此辨肝胆湿热胁痛要分辨同时有无结石阻滞,若不辨有无结石阻滞,一味从湿热论治,则结石不治,胁痛反复发作难愈。本例患者初治时用金铃子散加减理气清热化湿,可谓药证相符,但没有照顾结石之存在,疗效欠佳,之后针对结石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金钱草、海金沙、炙鸡内金等具有清热利湿、消石排石作用的药物,效果良好,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