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中医治疗胆石症的误案分析一

来源:养肝网2014-05-13 个评论我要订阅
      病例1:李某,女,43岁,1985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宿有胃脘痛,每逢受寒、恼怒、劳累即发,发则脘痞胀,吞酸嗳气,心烦易怒,口苦纳呆,大便干燥,白带稠多,并称X线胃肠摄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每发多予“调和肝胃”之剂而缓解。刻下又因国庆节日过于操劳而再度发作,见症仍如前述,查舌质红,苔厚腻而微黄,脉弦滑。审症参脉,辨证为肝气不舒,脾胃受伐,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拟疏肝和胃,清热化湿,制酸降逆;方用左金丸合二陈汤化裁。
    
处方:川黄连6g,吴茱萸3g,姜半夏10g,云茯苓10g,薏苡仁10g,佩兰叶10g,缩砂仁(后下)10g,广木香10g,延胡索10g,炒山栀10g,川厚朴10g,苏梗10g,赭石(打碎先煎)15g。取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10月16日二诊,患者胸闷、吞酸、嗳气悉除,余症依然,但添右胁痛牵同侧右背、口干苦、善太息等,正符合《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之描述,并循此而查巩膜虽无黄染,然胆囊区、胆囊穴及右肩胛下角均有明显压痛,墨菲征阳性,B超检查显示胆囊炎、胆石症,改拟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法为治。
    
处方:龙胆草15g,蒲公英15g,茵陈15g,赤茯苓15g,金钱草15g,炒枳壳15g,荔枝核10g,佛手柑10g,延胡索10g,鸡内金10g,生大黄(后下)5g。取7剂,每日1.5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并嘱宜低脂饮食。10月23日三诊,患者诸症悉减,纳食有馨,舌苔转为薄腻,脉转弦细,再宗上方出入进15剂,改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此后还两次以上方50倍量分别制成冲剂,先后治疗5个月余,诸症俱除,B超检查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未再见有结石。
    
分析:此为忽视鉴别诊断,辨病辨证失当,致使治法用药失误。本例患者胁痛系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所致,病属胆胀,前医及首诊虽从调和肝胃组方而获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因未及时运用腹部触诊及有关检查,以致辨病漏诊,辨证失精,这便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综观本例患者,病位主要在胆而波及于胃,唯有从胆辨证才是治本之法,正如《景岳全书·胁病》中所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无不愈矣。”如若临证时能四诊合参,仔细检查,结合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做到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则失误自可避免。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