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陈某,男,55岁,1989年5月10日初诊。患者素有右胁部隐痛,近3个月来加重,时有阵痛如针刺,伴有反酸、恶心、纳呆、腹胀,大便不畅,时干时稀,B超显示胆囊增大,胆囊、胆管均积有泥沙样结石,舌苔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肝胆气郁、脾胃失和之证,治用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之法。
处方:柴胡8g,白芍10g,郁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8g,陈皮8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竹茹10g,当归10g,肉桂6g,炙甘草5g。服用7剂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续服1个月,疼痛情况大为好转,B超检查显示胆管结石消失,胆囊结石少量。于上方中去延胡索、川楝子、当归,加焦三仙30g,继续服用2个月,诸症状完全消失,复查B超结石已除。
点评:以固护中州、健脾和胃为基础,配以疏肝理气、通利胆腑治疗胆石症,疗效较好。胆石症属中医学“胁痛”的范畴,其病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故其治疗亦颇为棘手。根据胆石症的病理特征,着重固护中州,健脾和胃,配以疏肝理气,通利胆腑,使中焦运化得力,气机调畅,湿浊得化,则胆腑自得通利,有利于结石排出。本着这个治疗原则,临证常选用异功散、逍遥散加减治疗,随证加用茵陈、金钱草、海金沙、香附、延胡索、枳实、竹茹、川厚朴、焦三仙等以疏肝利胆,消石止痛,肉桂妙在能助气化、散寒凝,鼓舞推动药力直达病所,故亦为常用之品。本例患者治验显然针对性强,选方用药与化裁适当,故使顽症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