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验案点评五

来源:养肝网2014-05-10 个评论我要订阅
      病例5:李某,男,33岁,1988年4月25日就诊。患者2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2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及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1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腹水住兰州某医院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遂要求出院,出院时检查HBsAg阳性,ALT325U/L,TTT21.4U/L,总蛋白62g/L,清蛋白26g/L,球蛋白36g/L,血小板38×109/L。诊时患者两胁疼痛,胁下癥块(脾脏大),触痛明显,腹大如臌,小便不利,查舌质暗淡,脉弦涩。西医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治以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
    
处方:白茅根30g,鳖甲30g,淫羊藿20g,仙茅20g,女贞子20g,黄芪20g,丹参20g,大腹皮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20g,莪术9g。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舒肝消积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失,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后以上方加减持续治疗半年,肝脾回缩,诸症悉除,患者无任何不适,并能坚持上班,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HBsAg为弱阳性外,皆恢复正常。随访2年,患者仍断续服用中药,病情稳定。
    
点评: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多属虚、瘀、积互结,其治疗宜攻补兼施,全面兼顾,整体调节。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见腹水形成,腹水之成,一由脾肾两虚、肾虚不化、脾虚不运而致水液潴留,此因虚而致;一由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不归经、津液外渗而成,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此又由瘀所致。辨证亦属虚、瘀、积互结,其治疗宜遵循全面兼顾、整体调节的宗旨,采取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予培补脾肾、祛瘀化、利尿消肿之品进行调治。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