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肝炎患者的针灸治疗

来源:养肝网2015-03-06 个评论我要订阅
  中医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以清利脾胃湿热、疏导肝脏郁结为原则,因此针灸选穴以脾、胃、肝三经穴为主。
  (1)主穴
  太冲
  位置:在第一、二趾缝上2寸。
  取穴:正坐或卧位。在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功用:疏肝解郁,清泄肝热。
  主治:胁痛,急躁易怒,口干苦,头晕目眩。
  针法:直刺5~8分。进针后将针上、下提插,要快速多次提插以加重刺激量,使针感越强越好。也可用拇食二指将针前后、左右来回捻动(即捻转手法),捻转幅度要大,以达到清泄肝热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刺后可以留针15~20分钟。起针时应边捻转边把针平稳地拔出。
  足三里
  位置: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
  取穴:屈膝垂足或平卧。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主治: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针法:直刺1~15寸。提插或捻转手法的刺激量要中等(比前面针刺太冲穴时要轻、要缓,捻转幅度要小)。
  注意事项:在留针20分钟时,可以每隔5分钟捻针一次。
  
  (2)配穴
  阳陵泉
  位置:在腓骨小头最高点的前下方
  取穴:可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正当胫腓关节处。
  功用:清泄肝胆湿热。
  主治:胁肋胀痛,口干苦,呕吐,黄疸,不思饮食。
  针法:直刺1~15寸。用强刺激量(与太冲穴针法相同)。
  注意事项:当针刺部位皮肤、肌肉过度紧张,或向同一方向过度捻针时容易滞针。此时针下紧涩不能继续捻转,亦不能拔出,要再留针片刻,或用手轻轻按摩穴位四周,待肌肉放松后,小幅度捻转出针,切勿硬换。
  
  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伸张时,当第一、二掌骨之中点,并合时在最高点。
  取穴:俯掌。以一手拇指的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其拇指尖尽处即是此穴。
  功用:祛邪清热,调和气血。
  主治:发热,头痛,便秘。
  针法:直刺5~8分,刺激量以中等为宜(与足三里相同)。
  注意事项:要使针感强,充分得气,针刺的方向应对准掌心不要偏向拇指或指蹼(即虎口)一侧。
  
  内关
  
  位置:前臂掌侧面,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
  取穴:仰掌。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腱之间。
  功用:和胃降逆,宽胸理气。
  主治:胸胁满闷,发热,呕吐,喷气呃逆,失眠多梦。
  针法:直刺5分~1寸。刺激量宜中等。
  
  肝俞
  位置:在第九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血。
  主治:黄疸,胁痛,鼻衄,呕吐,乏力。
  针法:直刺5分。宜中等刺激量。
  注意事项:不可直刺过深或提插过深,以免刺伤肺泡,造成气胸。
  
  胆俞
  位置:在第十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清泄肝胆湿热。
  主治:黄疸,口苦,胁肋胀痛。
  针法:直刺5分。宜中等刺激量。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脾俞
  位置:在第一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泄泻,脾胃虚弱。
  针法:直刺5分。以弱刺激为宜,也就是提插要轻、要慢,捻转幅度要小,只求得有舒适的针感即可。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胃俞
  位置:在第十二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处。
  功用:健胃和中,化湿导滞。
  主治:胁肋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脾胃虚弱。
  针法:直刺5分。以弱刺激为宜。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急性肝炎的针刺治疗以取主穴(即太冲、足三里)为主,上述7个配穴可随证加减选用,在留针20分钟中,可以每隔5分钟捻针1次。
  疗程:宜每日针刺1次。左侧与右侧穴位隔日轮换。7~10天为1疗程。休息3~4天后,可以进行第2疗程。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