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病例七:误解“小三阳”,发生腹水积重难返

来源:养肝网2015-04-02 个评论我要订阅
    患者林某,男性,41岁,发现乙肝“小三阳”20余年,腹胀1月,于2008年3月入院。既往有乙肝史及乙肝家族史,逢年过节有饮酒史,但饮酒量少。曾于当地医院就诊,门诊医生告知乙肝“小三阳”不要紧,不需治疗,但未告知多少时间随访1次及随访内容,也未给做HBV DNA检测,因而患者2~3年复查1次肝功能。曾经查HBV DNA达3.56×105拷贝/毫升,ALT为98.4单位/升、AST为72.1单位/升,予以降酶保肝治疗,ALT、AST转正常后停药,一年余未随访。入院前2年患者在医院随访中,ALT为38.9单位/升、AST为52.7单位/升,A/G为38.2/37.9克/升,B超提示是弥漫性肝炎,患者继续服用保肝降酶药。本次入院后,精神委靡,脸色黝黑,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手肝掌呈阳性,腹部隆起,移动性浊音阳性,两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经检查HBsAg(+)、HBeAb(+)、HBcAb(+),HBV DNA5.76×104拷贝/毫升,肝功能检查示ALT为520单位/升、AST为357单位/升、TBIL为98.3微摩/升、DBIL为62.2微摩/升、A/G为25/41克/升。B超和CT皆示肝硬化、腹水、脾脏肿大。诊断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脾脏肿大。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输注白蛋白以提高白蛋白水平,安体舒通和速尿利尿退肿,并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经过20余日治疗,患者下肢水肿和腹水消退,黄疸明显下降,HBV DNA小于103拷贝/毫升,ALT正常,但AST仍异常,A/G为38/40克/升,出院继续门诊随访。
  
  我国乙肝“小三阳”患者较多,占乙肝患者总人数的37%~55%,“大三阳”转成“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小,病情可稳定数年,许多患者仍会转为“大三阳”,HBV DNA阳性,进入病毒高复制期,如不每年数次检查就不能够发现病情变化。另有相当部分“小三阳”是由于前C区变异所致,虽然病毒复制相对较弱,但并不是始终处于低复制期,可能数年后又会进入病毒高复制期,如不坚持检查,就不会发现肝功能异常,而不予重视,反复多次肝炎发作,会延误病情,耽误治疗,数年后不知不觉会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建议“小三阳”患者,只要HBV DNA阳性,就应该每3个月查1次HBV DNA、肝功能,如HBV NDA阴性,应该每半年检查1次HBV DNA和肝功能。如HBV DNA检查病毒载量较高,肝功能检查异常,根据ALT的高低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林先生在20年前发现“小三阳”,因为没有系统定期的随访及复查,直到出现肝硬化腹水才就诊入院。在此期间,由于患者没有按时进行复查,延误了大量时间,错过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严重恶化。患者入院后,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静脉输入白蛋白、保肝药物治疗以及利尿剂等药物对症治疗,临床疗效较佳,但由于已经发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的道路相当漫长。肝硬化治疗的关键仍以抗病毒为主。
  
  临床中发现,乙肝“小三阳”虽然临床发病概率相对较低,但患者不应认为“小三阳”永久都处于安全范围或认为自己无任何不适而不需定期随访检查,因其发病可无症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不定期检查HBV DNA和肝功能,则无法得知乙肝发病及病情进展。因此,乙肝“小三阳”患者应懂得去医院定期检查的重要性,不应重蹈林先生的覆辙,如能坚持每年数次检查,则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得到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患者对自身疾病重视不够,肝病相关知识了解太少,以及就诊医生未能尽到告知义务,是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