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血清蛋白及蛋白电泳检查

来源:养肝网2014-10-11 个评论我要订阅
  正常人血清总蛋白(TP)为60~80克/升,白蛋白(A)为35~55克/升,球蛋白(G)为20~30克/升,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为(1.5~2.5):1。检查时将血清点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通过电泳将血清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个部分,正常人有一定的比率,分别为白蛋白60%~70%、α1球蛋白2%~3.5%、α2球蛋白4%~7%、β球蛋白9%~11%和γ球蛋白12%~18%。
  肝脏是蛋白质代谢非常旺盛的器官,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除合成全部血清白蛋白外,还有部分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酶蛋白及凝血因子等。肝脏出现病变时,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减少,可导致血清总蛋白降低,但由于炎症时肝细胞破坏或抗原性改变,刺激免疫系统而致γ球蛋白增高,弥补了白蛋白减少的部分,这时总蛋白可能变化不大,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可能变小。为了反映肝功能的实际情况,在做血清总蛋白测定的同时,还要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在肝脏疾患时常检测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但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26天,且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故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且经一定病程后,才有可能显示出其量和质的改变。
  在急性肝炎及急性重型肝炎早期,或病变范围较小时,蛋白变化不大。在慢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等肝脏损害严重、时间较长者,常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其改变可随病情的加重而更加明显。动态观察血清白蛋白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变化,可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一般来说,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常提示患者为慢性或进行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大多出现或将出现腹水;如经治疗可回升,提示近期预后尚好,如不能回升或持续下降到20克/升以下时,预后极差。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白蛋白高于35克/升,多有生存可能,低于30克/升则预后不良。球蛋白高于40克/升或合并白蛋白低于30克/升时,亦提示慢性或进行性肝病。
  血清蛋白的测定不是肝病的敏感试验,鉴别诊断的价值较小,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的变化,并非肝病所特有。在肾病、重度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等疾病时,由于蛋白质的丢失(如蛋白尿)或合成原料不足(如营养不良),白蛋白、总蛋白可减少。寄生虫病、胶原性疾病或其他感染时,球蛋白可增高。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