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药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王灵台治疗慢性肝病临证经验(一)

来源:养肝网2014-10-26 个评论我要订阅
  运用大黄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
  1.清热通降,首用大黄 慢性肝病炎症活动期患者往往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3项中1项、2项或全部升高,病证多表现为湿热之邪偏盛者。王灵台教授治疗本病,于方药中皆首选大黄为主药,伍以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车前子(草)等。取其大黄通降,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车前子(草)淡渗利湿,使之前后分消,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出。大黄的用量一般为15~30g,总以大便溏泻如泥,每日2~3次为度。待ALT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可改用制大黄方续服数周。
  2.逐瘀消癥,须用大黄 慢性肝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属中医的 “积聚”范围。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及痰浊蕴结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肝脏微循环障碍是其病理基础,是在肝细胞广泛病变的基础上,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及肝内血管纡曲重建,肝内血流瘀滞。王师治疗本病,在扶正活血软坚方中往往加入大黄,配以丹参、郁金,刘寄奴等活血化瘀,生牡蛎、鳖甲软坚散结,黄芪、白术、枸杞子、巴戟天健脾益肾。一则可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抑制胶原间质的增生,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二则有解毒之功能,可加速恢复肝功能。三则因伍以健脾益肾药,可提高免疫功能。王师认为符合中医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原理。
  3.攻滞利水,当用大黄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病至晚期,由于脾肾亏虚,水液通调失司,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积滞,遂成臌胀。症见腹大如鼓,青筋显露,二便不通。此时,病本在肝,病性属虚,病源是瘀,病标是水湿积滞。王师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行气活血健脾补肾的基础上,方中加入大黄配伍防己、猪苓、茯苓、车前子、大腹皮、败酱草、牛膝等泻下通腑,祛除水湿积滞,可使腹胀暂以减轻,然后再以它法调治。王师认为一则大黄气味重浊,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之功。二则大黄伍以败酱草之品,可抑制肠道细菌繁殖,控制内毒素血症,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治当之,虽多用而不妨者,“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4.凉血止血,必用大黄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往往容易破裂引起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对肝脏病引起的出血,均可结合中医学之“血证”加以辨证。《济生方》曾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肝脏病引起之出血,多数属湿热伤络,或由肝郁气逆化火而致,也有因于瘀血留阻导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者。王师治疗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常用制大黄,伍以黄芩、黄连、白及、仙鹤草、田三七等品。一般服用上方2~3天后,出血明显减少,5~7天黑便即可消失。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