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辨证用药

来源:养肝网2016-09-28 个评论我要订阅
  中医理论以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核心。在博览古今,勤于临证的前提下,总结黄疸、胁痛、肝脾肿大、愈后巩固几方面的用药经验如下:

(一)黄疸

急性期黄疸宜清热利湿退黄,慢性肝病合并黄疸者宜活血化瘀退黄。

1.急性期 急性黄疸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困阻中焦,熏蒸于肝胆,胆汁外溢所致。应首辨湿热之轻重,次辨湿热之病位,不失病机。宜清肝胆、脾胃湿热以退黄为法,常用肝瘟汤(见秘验方1)加减施治。若湿重,加大苍术用量,可至45g;热重,重用龙胆草;湿热并重,苍术、龙胆草等量;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加生大黄30g;呕恶、纳呆,加半夏曲15g;胁肋疼痛,加青木香;黄疸重者,加金钱草,柴胡;病原为乙型或丙型者,加赤芍15~30g;若属“急黄”,赤芍可用至30~90g,并用清开灵注射液80ml静滴,1日2次,以凉血活血、解毒开窍。

2.慢性肝病合并黄疸 此黄疸,多由肝病日久,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成瘀,或因外感湿热之黄疸迁延不愈,肝胆有瘀而发,宜在清热利湿,疏肝健脾中加用丹参、赤芍、川芎、郁金等活血之品。借鉴“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经验,又将其细分为凉血活血、化痰散结两端,各有倚重,亦临证审辨,莫失病机。热重者,宜加用凉血活血之品,如生地、丹皮、赤芍等,使热去而瘀血除,血乃能静。痰瘀重者,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散结之品,如硝石矾石散,痰热血瘀去则黄疸易退。

(二)胁痛

肝炎为病,胁痛最为常见,往往由肝气郁滞、血瘀、郁热等原因所致。气痛者,胁胀、走窜,心烦,易怒,善太息,脉弦,可选用青皮、香附、香橼、佛手一类行气之品;血痛者,痛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瘀暗,脉弦涩,可选用丹参、郁金、姜黄、乳香、没药、鸡血藤一类活血化瘀兼疏肝之品;热痛者,胁肋灼热疼痛,烦热嘈杂,吞酸,口中异味,舌红苔黄,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左金丸一类疏肝清热之品。虚痛者,隐痛绵绵,喜按,其中有气虚者,可选黄芪、人参一类补气之品,阴虚者可用杭芍、花粉、栝楼、首乌一类滋阴之品。

(三)肝脾肿大

肝病日久,气郁血瘀,积聚得生。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用药,力求攻之而不伤正,避免滥用破伐之品。多重用丹参、赤芍、鳖甲、丹皮之品,以桃红、虫辅之,以求缓消。

(四)愈后巩固

病瘥之后的巩固尤为重要,既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快速恢复,还关系到邪气能否去净、防止复发,以免慢性化、迁延化。对此应十分重视,气虚者:患者体型偏胖,乏力、纳呆、或食后腹胀满,宜与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和中化湿;阴虚者,患者体型瘦消,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宜用补心丹以滋阴养血。总之,肝病的预防调护尤为注重调理肝脾,可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和肝理脾丸,连服1~2月,以加强巩固治疗。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