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病毒性肝炎的辩证分析

来源:养肝网2016-09-04 个评论我要订阅
  病毒性肝炎整个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邪盛时期,以湿蕴热伏为主,之后则是正虚时期,多表现为肝阴不足或脾虚肝郁。而前期湿热邪盛之时,又常有湿、热偏重的不同,后期正虚邪恋之时,又常夹肝郁、血瘀。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常见辨证分型如下:

1.热重于湿证 临床常表现为身黄、目黄较深,发热较高,口干苦,大便干结或不爽,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治以清热利湿退黄。

2.湿重于热证 临床常表现为身黄、目黄,呕恶,脘腹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质红,苔白微黄而腻,脉弦细滑或弦缓。治以化湿泄热退黄。

3.热毒炽盛证 临床常表现为黄疸出现快并迅速加深,或见神识不清,或见动血。舌质红或绛,苔黄,脉弦细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湿热蕴伏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并可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即便在后期正虚之时,也总有湿热余邪羁留。因此,治疗上应重视清利湿热法,并根据湿热之邪轻重偏差权衡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轻重。后期正虚邪恋时,应注意在扶正基础上攻逐。常用清热利湿药有以下几种:清热利湿退黄有茵陈、虎杖、车前草、鸡骨草、金钱草、败酱草、田基黄等;泻火解毒、化湿泄热有黄芩、山栀子、黄连、水牛角、黄柏、板蓝根等;清利肝胆湿热有胆草、丹皮、夏枯草、菊花等。而苦寒之品易伤脾胃,利湿则易耗阴津,因此须根据病邪盛衰变化适当更易。

4.肝阴亏虚证 临床常表现为胁肋隐痛,或伴低热,口干,五心烦热,寐差多梦,大便干结,小便涩。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柔肝养阴。本病余邪久羁或气郁化火,均耗伤肝阴,至肝阴不足,但多兼有湿热未清,故常选用药有:沙参、麦冬、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首乌、桑椹等,此类药物多养阴而不过于滋腻,而如生地、熟地等虽具养阴作用,但过于滋腻,有碍脾运,故应甚少选用。还可于养阴药中酌加茯苓、鸡内金、麦芽、山楂等以顾护脾胃,运脾消导而不温燥之品。

5.脾虚肝郁证 临床常表现为胁肋胀痛,脘腹胀满,急躁易怒,头晕、头胀,胁下痞块,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或薄黄,脉细弦或细缓。治以健脾化湿、行气解郁。常选用药有:健脾化湿常用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等;运脾消导常用药有:山楂、布渣叶、火炭母、麦芽、鸡内金等;舒肝解郁常用药有:柴胡、川楝子、白背叶根、延胡索、合欢花等;兼血瘀者可酌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郁金、没药、山楂、乳香、五灵脂、蒲黄、葵树仔等。气血互为相用,调理气血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中作用不言而喻,舒肝解郁与活血化瘀常需互相配伍,如常用白背叶根配合丹参、郁金、山楂等。山楂味酸入肝而不敛,既能消食运脾又可活血祛瘀,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极有价值的药物之一。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