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来源:养肝网2015-03-13 个评论我要订阅
    慢性重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医治疗黄疸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张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开创了清热利湿、泄热通腑、淡渗利尿、解表清里、和解枢机、健脾益肾等治疗方法。对于阴黄证,确立了“于寒湿中求之”的主要治则,后世又根据《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针对阴黄证内伤不足的特点,采用滋养肝阴,健脾温阳、养血活血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一般将慢性重型肝炎辨证分为5型,湿热熏蒸、寒湿阻遏、肝寒血凝、瘀血停积和气滞血瘀型。
  (1)湿热熏蒸:证见面目周身色黄如橘,烦热脘闷,厌食呕吐,口苦呃逆,胁痛腹胀,胁下痞块,按之触痛,倦怠无力,皮肤瘙痒,尿黄,大便干或溏,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大黄15g、栀子10g、车前草20g、猪苓15g、茯苓20g、元胡10g、金钱草20g、桃仁各15g。加减:HBsAg阳性者加虎杖30g、银花30g、草河车20g、露蜂房20g。黄疸持续不退者,茵陈加至50g,加败酱草15g,田基黄10g、鸡骨草10g。
  (2)寒湿阻遏:证见目黄,面色熏黄,身黄不鲜,黄色晦暗,胸闷腹胀,神疲畏寒,食少便溏,小便深黄,或腹大如鼓,下肢浮肿,舌质微暗、齿痕明显、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活血。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30g、白术20g、制附子6g、干姜10g、黄芪30g、党参20g、茯苓15g、肉桂10g、厚朴10g、石菖蒲10g、当归15g、郁金10g。加减:若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可加用五味子15~30g、乌梅30g、陈皮10~20g。
  (3)肝虚血凝:证见目黄,面色熏黄,胁肋隐痛,胸闷腹胀,神萎倦怠,腹大如鼓,少腹微痛,大便溏黑,口干口苦,舌紫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滋养肝阴,温阳健脾。
  方药:一贯煎合平胃散加减 生地黄15g、枸杞子20g、沙参15g、茯苓15g、白芍20g、黄芪30g、茵陈3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川楝子5g。若血浆白蛋白持续不升者,可加用冬虫夏草3g,女贞子30g,黄精30g。
  (4)瘀血停积:证见目黄,面色青紫暗滞,身黄不鲜,四肢不温,胁下有块,纳差腹胀,皮肤瘙痒或见蛛纹丝缕,小便深黄,大便溏黑。舌质青紫或舌淡胖嫩、有瘀斑、齿痕明显、苔白厚腻,脉细涩或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温中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黄芪25g、党参2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20g、五灵脂10g、当归15g、川芎10g、茵陈30g、丹参30g、肉桂6g。衄血者去桃仁、红花、当归,加生地20g、仙鹤草20g。
  (5)气滞血瘀型:证见肝大质硬,肝区胀痛或刺痛,形体消瘦,面色不华,甚者黯黑,头面颈胸部可出现蜘蛛状痣点,手掌心、小鱼际部及手指掌面可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区域,舌质紫暗。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15g、赤芍15g、当归12g、丹参15g、红花9g、桃仁9g、香附9g、郁金12g、制鳖甲9g、莪术9g、枳壳9g。若乏力短气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各15g;头昏心悸者,加熟地、枸杞、制首乌各20g;口苦溲黄者,加胆草、栀子各10g。
  
  另外,根据并发症情况酌情选用以下方药:针对腹水者,予黄芪、鳖甲、泽兰、车前子、沉香等益气健脾、活血软坚、行气利水,每日1剂。对肾功能不全者,予大黄、牡蛎、蒲公英、泽泻等高位保留灌肠,通腑泄浊、解毒利水,以使淤毒分消走泄;对肝性脑病者,予大黄、赤芍、蒲公英、冰片等低位保留灌肠,以清热解毒、清营开窍。
  目前,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多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为主,配合人工肝,肝移植可能是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西医支持疗法、保证机体的营养平衡是内科治疗的基础,针对病因及免疫调节治疗日显重要,积极地防治各种并发症如出血、昏迷、感染、肾衰、内毒素血症则极为关键,即使如此疗效仍远不能令人满意。中医则更重视整体调节,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这是单纯西医治疗所无法达到的。大量资料证实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指标、调节免疫功能、抗纤维化、防治并发症方面都有确切的疗效。本文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