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乙肝治疗原则: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来源:养肝网2014-12-26 个评论我要订阅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三结合”疗法的关键。基本思路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针对具体病因,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达到“1+1>2”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治病的前提。所谓“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获得疾病的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辨别疾病的证候(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疾病的本质的东西)。而“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由此可见,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种科学诊治方法,亦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的优点在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由于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所以辨证论治具有本质性、整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在主张“个性化治疗”的趋势下,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辨病治疗借助于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和疾病发展过程时,对疾病的定位与组织细胞的损害程度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分析,并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的预后,而且从对病因学的研究上找出治疗学的依据,从而明确治疗方案与原则,为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康复起很大的作用。但辨病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地看待疾病,往往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揭示得不够深刻,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单纯依靠辨病的方法选用药物,在临床有时会出现难以奏效的情况,尤其是在乙肝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的时候会一筹莫展。
  
  例如: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主要依据病毒学检查(如二对半、HBV-DNA)、理化指标(如B超、肝功能等)和组织学(如肝脏活检)检查等,治疗的原则是抗病毒以及护肝、免疫调节等。只要理化、病毒学等指标一样,不管性别男女、体质强弱、偏寒偏热、地域南北,治法均相同。而中医则不同,同样的肝炎,有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不同证候,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完全不同。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初步发现,肝胆湿热和脾肾阳虚的慢性肝炎病人,使用拉米夫定后发生应答的效果不一样,肝胆湿热型的应答效果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对后者使用温补脾肾、调节免疫的中药后,应答率明显提高。而肝郁气滞型拉米夫定基因变异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几型,这为使用中药疏肝理气抗拉米夫定基因变异提供了依据。
  
  因此,在慢性肝炎的治疗上,如果能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西医的理化方法诊断疾病,运用西药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提高免疫能力,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延缓西药耐药性的产生,中西医各取其长,补己之短,采取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三结合疗法”,共同提高中西药的效能,对促进病毒的彻底清除,加快机体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