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乙肝“二对半”,“三对半”的意义

来源:养肝网2013-10-09 个评论我要订阅
 

    (1)HBsAg系乙肝病毒的外壳部分,它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内常有大量表面抗原剩余下来,形成表面抗原 血症,因此,表面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它可以表示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目前正在受乙肝病毒的感染,临床常见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乙型肝 炎的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

    (2)抗—HBs一般在乙肝表面抗原消失后1-5个月出现,并缓慢上升,大约在6个月达高峰,可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在正常人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抗—HBs亦可出现阳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乙肝感染的恢复和已产生免疫力。乙肝表面抗体出现后较少发生再次感染。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并非完全、绝对,有时是短暂的,患者仍可再感染,只是较少见。

    (3)HBeAg 是乙型肝炎病毒丹氏颗粒(Dane)的结构部分,近年被证实是其核心部分的可溶性蛋白,e抗原存在于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和携带者的血液中,它与乙肝的传染 密切相关,为乙肝传染的重要因素,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HBsAg出现以后,黄疸出现4-7周,HBeAg大都能在血液中被检出,多为短暂, 呈一过性,此时传染性最强;在慢性乙肝病人中,HBeAg阳性,可能是疾病持续的标志,HBeAg的存在常表示疾病的活动性及传染性都较大,即使有时缓 解,也不能认为是本质上的改善。可见HBeAg持续阳性,说明肝病可能较重,预后可能较差,传染性较强。

    (4)抗-HBe一般先由 乙肝e抗原转阴后转变为乙肝e抗体。一般说来,e抗原的消失,e抗体的出现说明病人具备一定的免疫力,是病情好转的指征,预示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但近 年研究发现约有高达65%的乙肝e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仍可检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有学者指出从乙肝e抗原转变为乙肝e抗体,只意味 着乙肝病毒大部分被清除,但并不意味着慢性肝炎的痊愈。有报道,乙肝e抗原转变为e抗体,表示有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整合,这可能是肝癌的早期信号。乙 肝e抗体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5)HBcAg在血清中很难检出游离的成分,也有用理化方法从受感染的肝细胞中或乙肝病毒颗粒中 才可提纯到乙肝核心抗原,供研究和实验诊断用。新近用酶联免疫标记法(ELISA)或放射免疫测定法(RZA)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表示乙肝病毒 在复制。肝组织内乙肝核心抗原含量与肝组织损害成正比,乙肝核心抗原含量越多,肝损害越严重。肝炎的恢复也视肝内乙肝核心抗原清除而决定,肝内乙肝核心抗 原消失,肝炎易康复;如肝内乙肝核心抗原量多,持续时间长,则多为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6)抗-HBc是乙肝核心抗原相 应的抗体,多在乙肝表面抗原出现后4-10周血清即可检出。它的检出多反映乙肝病病毒在复制,它无保护作用,不能中和乙肝核心抗原。在乙肝急性期,乙肝表 面抗原持续阳性期间,乙肝核心抗体滴度逐渐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当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时,乙肝核心抗体滴度也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之久,如乙肝核心抗 体长期高滴度,则表示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病毒增殖。

    (7)DNA-P是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模板进行复制。因此它的活性是血中 乙肝病毒量的可靠标志,有传染性。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DNA-P)阳性水平高低,反映乙肝病毒量的多少,但它与肝组织学损害明显相反。HBV—DNA- P高水平时,肝组织损害小;DNA-P低水平时,肝组织损害多较严重;DNA-P中水平时,则肝组织损害介于两者之间,这意味着病毒复制并不损害肝组织, 只有存在免疫反应时才会造成肝损害。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