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网 > 护肝 > 正文>
综合
问医生

黄疸的机制与辨证分型

来源:养肝网2015-06-21 个评论我要订阅
    (一)病因病机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本病证与现代医学“黄疸”含义相同。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病因多属三类,外感、内伤或病后续发。
  1.外感外感湿热,湿热内蕴中焦,壅塞肝胆;或为外感疫毒,热毒炽盛,内及营血。
  2.内伤内伤饮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以至脾运失职,积湿蕴热;或由劳倦,劳倦太过或病后伤正,以至脾阳受损,寒湿内生。
  3.病后续发多见于胁痛、症积病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亦有其他病后续发者,病机大多不出瘀血湿热。
  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辨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聚,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总的来讲,黄疸病机大致如下所述。
  1.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为主。
  2.病位重要在脾胃肝胆,亦可充斥三焦,内蒙心窍。
  3.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
  4.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种。
  5.病理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辨证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寒湿应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具体证治,在以上大法原则之上,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中西结合临证时,除根据黄疸的色泽、病史、症状,辨别其属阴属阳外,尚应进行有关理化检查,区分肝细胞性、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等不同性质,明确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肿瘤等疾病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关于大黄的应用阳黄常选用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及大黄硝石汤等方剂,此类方剂中均有大黄,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与大黄协助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且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即使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
  3.关于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患,较常见的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妊娠性、复发性等淤胆型肝炎,其病机特点为痰湿瘀结,肝胆络脉阻滞。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
  治疗在参照黄疸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此外,黄疸日久不退,只要热象不显著,即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正虚者宜加入补气健脾、养肝益肾药物,以扶正达邪。
  (三)辨证分型
  1.阳黄·热重于湿证
  (症状)
  ①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②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③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2.阳黄·湿重于热证
  (症状)
  ①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②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泄,舌苔厚腻微黄。
  ③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
  (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3.阳黄·胆腑郁热证
  (症状)
  ①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②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③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泄,胆汁泛溢肌肤。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4.阳黄·疫毒炽盛证(急黄)
  (症状)
  ①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
  ②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
  ③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5.阴黄·寒湿阻遏证
  (症状)
  ①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②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③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6.阴黄·脾虚湿滞证
  (症状)
  ①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②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③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四)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黄疸消退,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1.湿热留恋证
  (症状)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清热利湿。
  2.肝脾不调证
  (症状)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病机)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