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乙肝患者容易出血不止 急慢性乙肝症状不同

来源:养肝网2015-03-24 个评论我要订阅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人出血几秒钟之后一般就可以自动止血。但乙肝患者,特别是慢性乙肝患者和重型乙肝患者,却发现自己特别容易出血。一旦出血就很难止住。牙龈自发渗血,流鼻血不止,皮肤出现淤斑,便血,吐血,尿血,食管静脉破裂后出血等现象困扰着乙肝患者。
  乙肝患者为何会容易出血
  1、肝炎时凝血因子消耗增加,导致乙肝患者容易出血,并有出血后不能在短时间内止血的症状。
  2、患上肝炎后,乙肝患者的凝血因子制造减少。肝脏是制造Ⅰ、Ⅱ、Ⅴ、Ⅶ、Ⅸ、Ⅹ等凝血因子的器官。乙肝时,抑制和破坏了这些凝血因子的质和量,从而使血液凝固能力降低。致使乙肝患者比常人更容易出血。
  3、乙肝病毒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直接损伤乙肝患者的血管内皮,激活乙肝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可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循环血液中大量微血栓的形成。微血栓使乙肝患者的肝、肾、脑等器官的血流受阻,令组织缺血、坏死,因此较容易出血。
  4、乙肝患者的血小板质量异常。血小板是血液中止血的尖兵。乙肝病毒和免疫复合物可抑制骨髓使乙肝患者的血小板量减少,血小板质受损。
  5、乙肝患者体内有止血作用的纤维蛋白溶解。平素纤维蛋白的形成酶要靠肝脏清除。乙肝严重时乙肝患者平素纤维蛋白的形成能力降低。导致乙肝患者出血后难以止血。
  6、继发感染。重症乙肝和慢性乙肝使乙肝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原菌趁虚闯入乙肝患者体内,引起肺炎、腹腔感染、皮肤脓肿、败血症及深部菌感染等。病原菌繁殖和感染时所产生的内外毒素和免疫物质结合,可激活乙肝患者的凝血系统形成大量血栓,导致乙肝患者易出血的现象。
  四种不同的乙肝的症状介绍
  一、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二、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胆碱酯酶及胆固醇明显减低时常提示肝损害严重,靛青绿留滞试验及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病变,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寿期较短,能及时反应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减少,部分病人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狼疮细胞等阳性。
  肝外系统表现可发生于病毒性肝炎的任何病期,以慢性肝炎为多见,消化系统可有胆囊炎,胆管炎,胃炎,胰腺炎等;呼吸系统可有胸膜炎,肺炎;肾脏可有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循环系统可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皮肤可见痤疮,婴儿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过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红斑等;神经系统可有脑膜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还可有关节炎,关节痛等症,病毒性肝炎时肝外系统表现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毒的侵犯及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②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③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病变,
  ④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影响。
  三、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初起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性格行为反常,答非所问,日夜倒错,步履不稳,视物不清,昏迷等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扑击样震颤及病理反射,病程中出现明显出血倾向,低血糖,高热,腹水,发生脑水肿概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病,晚期发生顽固性低血压,急性肾功衰竭,病人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平均每日以17.1~34.2μmol/L的速度迅速增长,多数病人出现酶疸分离现象,病情危重,预后甚差,病程常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时常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较严重,病人极度乏力,明显食欲缺乏,频繁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出现腹水,肝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上升,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小于40%,血清蛋白降低,A/G比值倒置,早期ALT上升,随后出现酶疸分离,AST/ALT比值>1,肝性脑病常出现在病程后期,后期还可出现严重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发生多脏器衰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部分病人可恢复,但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酷似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它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基础上,发生了严重肝功能损害,可由慢性肝炎反复发作,渐进性加重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亦可起病如同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死后尸解证实诊断,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出现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反复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此型病人常有低氧血症,存在通气换气障碍,近年由于治疗的加强,半数以上病人不出现肝性脑病,或仅在临终前出现,常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而死亡。
  四、淤胆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进行性加重并持续3周以上,病人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短期内可呈灰白色,肝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血清胆汁酸均升高,疾病初起,ALT明显升高,但很快下降,出现酶疸分离,部分病人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但经补充维生素K1,3~7天后即迅速得到纠正,B超检查无肝外梗阻表现。
  ①活动性肝硬化:具备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外,慢性乙型肝炎的改变依然存在,如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波动,血清蛋白降低,PTA的动态改变等。
  ②静止性肝硬化:具备上述肝硬化的表现,HBV现症感染指标阳性,血清转氨酶正常,无或仅有轻度黄疸,PTA正常或降低,但无进行性降低,总之无明显肝脏活动性炎症的临床表现。
  四种不同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如上,根据自己的乙肝类型和病情酌情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段,及时治疗。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