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肝硬化肝郁脾虚、水湿泛滥验案

来源:养肝网2015-06-23 个评论我要订阅
    验案1
  张某,男,64岁。
  患者罹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近因腹水,再度入院。症见腹胀满如箕,腹皮筋脉怒张如网状,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下肢水肿,大便偏干,纳差,面色黧黑,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涩。血糖尚在正常范围。
  此为脾虚肝瘀,气不化津,水湿泛滥,治拟健脾益气、温化水湿。
  太子参10g,连皮茯苓120g,白术10g,陈皮8g,川附子8g,炙甘草5g,白芍15g,莪术8g,茵陈15g,车前草15g,神曲10g。
  6剂药后下肢仍水肿,近日阴囊出现水肿,知水湿泛滥之势尚未遏止,重拟健脾温肾利水法。
  太子参15g,川附子8g,连皮茯苓20g,泽泻10g,猪苓10g,白术10g,白芍10g,茵陈15g,姜皮10g,冬瓜皮10g。
  连投20余剂后,下肢水肿退尽,腹渐柔软,阴囊肿消复原,纳谷增进,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势较前和缓。惟B超复查尚有少量腹水。又守方佐入消症破积之品,再调治月余,腹水告愈。诸症稳定而也院。
  按:患者肝病20余载,腹臌如箕,青筋绽露,阴囊肿大,下肢水肿,成为臌胀难治之证。据肝病既久,必传其脾,脾虚不能制水,水湿逗留,五脏之病,穷必及肾,此肝脾肾三脏俱病,且兼瘀滞,可谓又难治中这难治也。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不惟治肝,重在健脾,冀其带病延年。然此例阴水之患,不只脾虚失其运行之职,且肾阳亦惫。蒸化、鼓动无权,脾肾阳虚则阴邪用事。故于健脾中佐入附子,实釜底增薪法。健脾不利水,其肿难消,故二诊仿四苓、真武汤意,肿势顿挫,可谓利水即是“实脾”,待脾气渐复,再佐消症破积,或佐以养阴生津之品,更体现出正虚之体,扶正祛邪之法度。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高某,女,75岁。1976年10月5日初诊。
  腹部胀大如臌,为时已久。腹部逐渐胀大如臌,为时已久,面部及腿部微肿,气喘气胀,不能弯腰,口中乏味,口渴,纳少,大便日行数次,便溏,小便短少,曾用中药治疗,未见好转。经检诊为: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舌苔白干,脉弦,肝脾大,腹胀如臌,有移动性浊音。
  治以疏肝健脾,行气利水。
  柴胡9g,白芍9g,炒白术9g,生鸡内金9g,生姜3片,厚朴9g,葫芦壳30g,炒枳实9g,茄楠沉香6g,橘红9g,炒莱菔子15g,大腹皮9g,白茅根30g。
  二诊:服上方6剂,病情略有减轻,原方加减,再进5剂。
  柴胡9g,白芍9g,炒白术9g,生鸡内金9g,厚朴9g,葫芦壳30g,炒枳壳9g,车前子18g,大腹皮9g,橘红9g,白茅根30g。
  三诊:服上方5剂,腹水迅速消退,腹胀,喘气渐平,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日行一二次,小便清长,仍以原方略有加减,带药10剂,嘱其回家自理。
  柴胡9g,白芍9g,炒白术9g,厚朴9g,炒枳壳9g,橘红9g,大腹皮9g,泽泻9g,广木香9g,丹参9g,白茅根30g,炒莱菔子9g。
  按:血吸虫外侵,肝脾大,运化功能失常,腹水致腹大如臌,年老体弱,药忌峻猛,只宜以疏导之法,使其水下行。
  医案出处:《万济舫临证辑要》
  验案3
  许某,男,30岁。1958年11月20日初诊。
  腹部肿胀,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但又不喜作声,尿少,便干。过去有嗜酒史,每次半斤。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诊为单腹胀。脉两尺涩,两关大,左关尤盛,舌苔微黄。
  此应从肝郁脾虚为主考虑,拟用柴胡郁金汤加味治之。
  柴胡15g,川郁金9g,黄芩9g,炒枳壳9g,郁李仁12g,泽泻12g,旋覆花9g,青皮6g,厚朴6g,白芍9g,三棱3g,莪术3g,葛根花9g,砂仁4.5g,豆蔻仁4.5g,陈皮6g。4剂。隔日1剂。
  11月28日二诊:自述服中药大见效,肚子不胀了,腹肿也减少了;只是消化仍不好,肚子里感觉有气体在窜动。舌有黄苔,脉搏微数。11月20日处方,加茵陈24g。5剂。隔日1剂。
  12月8日三诊:服药见效,患者肚子逐渐变软,大便干稀不等。脉较大,拟原方三剂后,继用化臌丸如法。
  莱菔子(炒熟)180g,香附(醋制)90g,陈香橼120g,陈皮60g,三棱(醋炒)60g,莪术(醋炒)60g,泽泻60g,茯苓30g,山楂(去核)30g,青皮30g。共为细末,神糊丸,豌豆大,每服适量。如30丸、40丸,以感觉合适为宜。
  12月12日四诊:患者精神好转,服前汤工时,下泻二三次,肚子消减已不发胀。因为丸药尚未配成,要求再吃几剂汤药。11月20日方,11月28日加味。3剂。隔日1剂。
  按:单腹胀指腹部胀大,而四肢如常而言。从中医辨证,由于肝气郁结,脾胃衰败,水气不化,谷气不运,再加精神因素,浊气滞塞于中而成。需要汤丸结合,交替服用。先汤剂取得初步效果,然后继用丸药,巩固疗效。
  初诊处方为柴胡郁金汤加味,疏肝理气,枢转肝脾功能,以及利尿消肿,消坚破积,解酒毒为治。经一二诊服药9剂后,腹部渐渐变软,大便比较畅通,小便比较清利。在这样基础上,乃配服化臌丸,使谷气得运,水气得化,浊气得开,缓缓取效。
  医案出处:《刘星元临证集》
  验案4
  张某,男,42岁。1970年4月4日初诊。
  腹大胁胀,乏力月余。1个月前因生气后,觉腹胀而大,胀及胁肋,纳差,食后胀甚,嗳气,身困乏有,精神不支,小便短少,大便不畅,诸症与日俱增。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部膨隆,静脉怒张明显,叩诊有移动性浊音,有大量腹水,腹围115cm,双下肢肿胀,肝脾未触及,压痛不明显,但剑突下压痛明显。肝功能:黄疸指数8U,谷丙转氨酶440U。总蛋白58g/L,白蛋白26g/L,球蛋白32g/L。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较差,语声低微,善叹息,腹大如鼓,胀满不适,按之陷指,启而不复。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象弦细。
  辨证属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水湿气聚,腹大胀满。治以疏肝解郁,扶脾健运。
  柴胡9g,青皮9g,郁金9g,香附12g,白芍6g,白术9g,山药18g,茯苓15g,陈皮9g,枳壳9g,莱菔子6g。5剂。水煎,分3次服。
  4月9日二诊:腹大胀满稍有减轻,食欲好转,余症同前。病非一日,根深蒂固,难求速效,欲速则不达,必须缓图良效。原方加广木香6g,大腹皮9g,以加强理气利水之功。再进5剂,用法同前。
  4月15日三诊:小便增加,腹胀减轻,余症好转,继守上方,再进5剂,用法同前。
  4月20日四诊:腹胀消减大半,小但量次均增,诸症转佳,但右胁隐隐作痛,原方加延胡索9g,川楝子9g。5剂。用法同前。
  5月6日五诊:服上药后,患者自觉很好,自购上方,续进10剂,腹水消退,病情好转,除食后腹有胀感外,余症已不明显,原方加黄芪15g,党参6g,大枣3枚调,以健补中气,去柴胡、青皮,防其疏发太过而耗津伤液。嘱药后如无不良反应,可连续服用多剂。
  6月2日六诊:上方连服20余剂后,诸症悉平,获临床治愈。
  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该案始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横逆犯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且肝病胁痛,脾病腹胀,主症已备,治宜肝脾同治,故选用善于疏肝解郁之柴胡、郁金;配理气见长的香附、青皮等消胀除满。初见成效后,去柴胡、青皮,孜其过伐耗伤正气,配以参、芪、大枣,加强健脾助运。从接诊至治愈,始终不忘“治肝当先实脾”之理,使脾气得健,肝气得舒,水湿无存,肿胀自除。
  医案出处:《刘选清临证经验选》
  验案5
  柳某,男,43岁。
  反复腹胀,尿少2年余,曾在当地住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近1个月来又觉腹胀,神疲乏力,纳差乏味,经中西医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转请张师会诊。现症:面色萎黄少华,气短神疲乏力,纳差乏味,口不干亦不苦,尿少便溏,平时性情急躁,腹部膨隆,腹皮稍绷急,脐微突出,腹壁青筋微露,左中上腹部可触及块物,有轻度压痛,双下肢微肿。舌质暗淡,苔白,脉虚弦。
  此为水臌挟瘀,脾虚肝郁,水邪泛滥,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疏肝,行气利水。
  当归15g,白术12g,白芍15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12g,大腹皮15g,枳壳10g,厚朴12g,薏苡仁30g,白茅根20g,三七粉(冲服)6g,茜草12g,生山楂20g,鸡血藤15g。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
  大黄虫九,每次3g,每日3次。
  护肝片每次4片,每日3次;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片各2片,每天3次;氢氯噻嗪及氨苯蝶啶每次各1片,每日3次,每周服4天停3天。
  二诊:服药1周,尿量明显增加,腹水开始消退,腹胀亦减,其余各症亦有所改善。前方去枳壳加炒鳖甲20g。中成药及西药继续服用,剂量用法同前。
  三诊:上药连服1月(两种西药利尿药从第3周起改为各l片,每天2次,第4周起改为每天1次,每次各1片)。现腹水基本消退,仅有轻微腹胀,下肢水肿症除,尿量每天维持在2000ml左右,饮食增加,精神好转。
  为巩固疗效改用当归芍药散加党参15g,黄芪15g,鸡血藤15g,丹参15g,炒鳖甲15g,土鳖虫10g,三七粉(冲服)5g,郁金15g。并加用金水宝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大黄虫丸,每次3g,每日2次。停用西药利尿药及护肝药。有时根据病情,中药作稍稍调整,前后治疗3~4个月,诸症消失,恢复正常。
  按:臌胀病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很多经验,从病机来看不外平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而实邪包括瘀、痰、湿浊、热毒几个方面;正虚包括气、血、阴、阳之亏虚。从临床角度来看,气虚、血虚、阳虚则易治、预后也好,若为阴虚,特别是肝肾真阴亏损而挟瘀或挟湿者尤为难治,预后欠佳。本例患者虽近中年,张师认为其证属脾虚挟瘀,肝木乘土,水湿泛滥,为虚实挟杂以实为主,治疗重在祛邪,邪祛则正复,后期改用调肝养血活血,健脾利湿以善其后。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验案6
  姜某,女,53岁。1990年3月28日诊。
  素患胃痛,时而攻撑胀满,境遇不遂,常常郁怒愤懑。迭经市、县等地医院检查,诊为“肝炎后肝硬化”。近1年来,渐渐腹大如鼓,上绕青筋。B超示:肝肋下2.5cm,脾肋下3cm,中度腹水。众医针药并进,腹水消退后很快复发,且症状有增无减,病势日益沉重。子诊之,腹如抱瓮,转侧困难,胀痛难忍,不思饮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不泽,便溏溺涩,日小便量仅800ml左右,脉沉而弦,舌质暗红,苔薄腻少津。
  此肝气不疏,情志不展,遂使脾土受困,而失升降之机;虚处留邪,旋成臌胀之患。仲景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故治当以敦崇土德,健脾运中,和肝疏郁,行气利水为法。方用健脾和肝饮加减:
  党参20g,白术30g,茯苓皮30g,柴胡6g,枳实12g,郁金12g,合欢皮15g,萱草根12g,炒莱菔子15g,延胡索12g,鸡内金12g,大腹皮30g,泽泻15g,五加皮30g,冬瓜皮30g,木瓜10g,牵牛子(研末、冲服)10g。3剂水煎服。
  3月31日二诊:小便增多,腹胀大消,饮食稍增,精神转佳。续服前方。3剂后,食欲大增,脉转柔和,腹胀满完全缓解,B超示腹水少量,肝脾仍大,胁下微痛,此正气已复,瘀结未消。
  丹参30g,川贝母15g,郁金12g,鳖甲15g,炮穿山甲10g,三棱10g,莪术10g,鸡内金12g,延胡索12g,佛手12g,砂仁30g,木瓜10g,水煎服。
  5剂后,胁已不痛,B超示:腹水消失。为防病情反复,继用健脾和肝饮送服三甲散(鳖甲、穿山甲、鸡内金)以善其后。调理月余,健逾往昔。1年后随访,旧恙未作。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7
  张某,男,64岁。
  患者罹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长期以来延请高师诊治,证情尚稳定。近因腹水,遂再度住院。症见腹胀满如箕,腹皮静脉怒张如网状,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下肢水肿,大便偏干,纳差,面色黧黑,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涩。血糖尚在正常范围。
  此为脾虚肝瘀,气不化津,水湿泛滥。治拟健脾益气,温化水湿。
  太子参10g,连皮茯苓20g,白术10g,陈皮8g,川附子8g,炙甘草5g,白芍15g,莪术8g,茵陈15g,车前草15g,神曲10g。
  6剂药后下肢仍水肿,近日阴囊出现水肿,知水湿泛滥之势尚未遏止,重拟健脾温肾利水法。
  太子参15g,川附子8g,连皮茯苓20g,泽泻10g,猪苓10g,白术10g,白芍10g,茵陈15g,姜皮10g,冬瓜皮10g。
  连投20余剂后,下肢水肿退尽,腹渐柔软,阴囊肿消复原,纳谷增进,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势较前转和缓。惟B超复查尚有少量腹水。又守方佐人消癥破积之品,再治月余,腹水告愈,诸症稳定出院。
  按: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肝病久则传脾,脾虚不能制水,肾阳亦衰,鼓动无力,水停为患,高氏拟健脾益气、温化水湿之法治之,方选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合四苓汤(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方药中还含有四君子汤的组成,功能健脾益气。药后患者腹水渐消,又入消癥破积之品调治月余而愈。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8
  胡某,男,53岁。1958年12月12日初诊。
  因患肝硬化腹水臌胀,住昆明某医院。询及由来,病者始因患红白痢证1个多月,继后渐感腹胀,逐渐发展而成腹水肿胀之证。余视之,面色黄暗,神情淡漠,卧床不起,腹部臌胀膨隆,已有腹水内积,肝大,触之稍硬,小腹坠胀,小便短少,饮食不进。脉象缓弱,舌苔白滑,舌质含青色。
  此系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肝气郁结而致肝大,肺肾气虚,不能司通调水道、化气利水之职能,遂致寒水内停,日积月累而成腹水臌胀证。法当温中扶阳化气逐水,拟四逆五苓散加减主之。
  制附片80g,干姜30g,肉桂(研末、泡水兑服)8g,败酱草15g,猪苓15g,茯苓30g,甘草10g。
  同时以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研末和匀(即十枣汤粉剂),日服6~10g。服后,每日畅泻稀水大便数次,泻后腹水大减,精神稍欠,继服上方,扶阳温化逐水。
  1959年1月二诊:服上方3剂后,腹水已消去一半多,体重减轻10kg。诊其脉来沉缓,右脉较弱,系脾湿阳虚脉象。左肝脉带弦,系肝寒郁结,寒水内停之象。舌质较转红润,白苔已退去其半,再照上方加减与服之。
  制附片80g,干姜40g,花椒(炒去汗)6g,肉桂(研末、泡水兑服)10g,吴茱萸10g,茯苓30g,苍术15g,公丁香5g。如前法再服十枣汤粉剂10天。
  三诊:服药后昨日又水泻十多次,吐一二次,腹水消去十分之八,体重又减轻5kg。患者面色已转为红润,精神不减,舌苔退,舌质亦转红活。小便清长,饮食转佳,已能下床行动,自行至厕所大小便。惟口中干,但思热饮而不多。系泻水之后,肾阳尚虚,津液不升所致。继以扶阳温化主之。
  制附片80g,干姜40g,砂仁10g,枳壳8g,肉桂(研末、泡水兑服)8g,猪苓10g,茯苓30g,服此方10余剂后,腹水、肝肿全消,食量增加,即告痊愈。
  按:本案虚实夹杂,故一面用四逆五苓散加味以温阳化水,一面用十枣汤攻下逐水,仅服10余剂就腹水、肝肿全消。可谓有胆有识,有法有方,不愧为现代经方大家。
  医案出处:《吴佩衡医案》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