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问医生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

来源:养肝网2015-04-28 个评论我要订阅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近期目标在于抑制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远期目标在于逆转肝纤维化,改善患者的肝脏结构与功能,延缓肝硬化及其失代偿期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肝纤维化是一主动进展与动态变化的复杂病理,涉及多个环节与因素,治疗策略上应涉及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方面,包含治疗原发病或因素,抗肝脏炎症、抑制胶原纤维形成与促进胶原降解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抗肝纤维化综合疗法。其中,病因治疗是抗肝纤维化的首要对策,病因的去除,如抗肝炎病毒、杀灭血吸虫、戒酒等可减轻肝脏持续损伤,从而促进纤维化肝组织的修复。慢性炎症反应是纤维化形成的前提,抗肝脏炎症是抗肝纤维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病因与抗感染治疗的具体方案见“病毒性肝炎”等相关治疗指南。但是病因与抗感染治疗不等于、也不能代替针对细胞外基质代谢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狭义抗肝纤维化治疗,抑制肝内细胞外基质生成与沉积,促进其降解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主要对策。肝纤维化治疗策略可以概括为:①去除病因;②细胞保护/抗氧化;③抗炎症/免疫调节;④抑制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⑤调节ECM合成和降解:⑥促进HSCS凋亡;⑦刺激肝细胞再生。
  
  (一)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研究大致可归纳为3个阶段
  
  (1)临床探索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中医并无肝纤维化概念,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往往与其病变结果,肝硬化相联系,并参照“胁痛”、“症积”等,以某方加减,进行辨证论治。代表性的如王玉润认为肝硬化的主要病位在肝,病机本质是“肝络阻塞,血瘀气滞”,治疗上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基本大法,擅长用“桃红饮”(《类证治裁》方: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化裁。姜春华认为“瘀血郁肝是病原,气虚脾弱是病体”,擅长用“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方:大黄、桃仁、炒虫)化裁。关幼波则认为气虚血滞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是标,多用健脾益气、益肾柔肝与活血通络之品等。
  
  (2)实验研究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即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验证,代表性研究为强肝软坚汤(当归12g,白芍15g,丹参15g,郁金12g,败酱草30g,栀子12g,牡丹皮12g,生地黄15g,白术12g,茯苓15g,鳖甲15g,黄芪30g,山楂10g,茵陈10g组成),全方益气养血、清热凉血、化瘀软坚,主要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丹参、桃仁及其提取物、葫芦素B、齐墩果酸、甘草甜素等。
  
  (3)新药临床试验与作用机制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在中药新药研究原则与循证医学原理的指导下,多中心、随机对照、肝活检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价中药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并采用现代生命科学方法研究有效中药的作用机制与配伍原理。代表性研究包括复方861合剂、扶正化瘀方等。
  
  (二)国家已批准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制剂
  
  1复方鳖甲软肝片国药准字:Z19991011。由鳖甲、冬虫夏草、黄芪、党参等11种中草药组成。功能: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适应证: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阴亏虚,热毒未尽证候者均可使用。用法: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儿童减半),疗程6个月或遵医嘱。
  
  2扶正化瘀胶囊国药准字:Z20020073。由丹参、发酵虫草菌粉、绞股蓝、桃仁、松花粉、五味子(制)组成。功能:活血祛瘀、益精养肝。适应证:用于乙型肝炎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用法:口服,每次15g,每日3次,宜饭后服,早期湿热盛者慎用。
  
  3强肝胶囊(丸)国药准字:Z109800125。由茵陈、板蓝根、当归、白芍、丹参、郁金、黄芪、党参、泽泻、黄精、地黄、山药、山楂、六神曲、秦艽、甘草组成。功能: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适应证: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脂肪肝、中毒性肝炎等证属气血不足,湿热蕴结者。妇女经期暂停服,胃十二指肠溃疡或高酸性慢性胃炎减量服用。用法:口服,每次5粒(胶囊),每日3次。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45例,对照组18例,经肝组织病理学评价,有改善肝脏炎症与纤维化作用。
  
  经验方:复方861合剂。由丹参、黄芪、陈皮、香附、鸡血藤等10味中药组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证据等级、1级)观察治疗组52例、安慰剂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活检,结果证实复方861有逆转慢性乙型肝炎与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作用。汉丹必妥冲剂。由汉防己、丹参、赤芍、败酱草、马蹄金、马鞭草等组成,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非随机、非双盲对照试验(证据等级,Ⅱ2级),经肝脏病理组织学与血清学检查评价,证实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经典方: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由鳖甲36g,桃仁0.6g,牡丹皮15g,芍药25g,紫葳0.9g,赤硝36g,大黄0.9g,鼠妇0.9g,蜂房0.9g,蜣螂18g,葶苈子0.3g,石韦0.9g,瞿麦0.6g,乌扇(即射干)0.9g,人参0.3g,黄芩18g,厚朴0.9g,法半夏0.3g,赤硝12分,炙蜂房4分组成,功能消痞化积,原用于治疗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瘀块,近代也用于肝脾大属血瘀气滞者。近年研究表明该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均有较好效果,并根据此方化裁的“鳖甲煎汤”,增加健脾益气与清热化湿药物,去除虫类等非常见药物,组成为:炙鳖甲、虎杖、厚朴、柴胡、赤芍、丹皮、桃仁、党参、法半夏、丹参、白背叶根、甘草,证实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大黄虫丸。出自《金匮要略》,由熟大黄75g,土鳖虫7.5g,水蛭(制)15g,虻虫12g,蛴螬(炒)12g,干漆(煅)7.5g,桃仁30g,苦杏仁(炒)30g,黄芩75g,白芍30g,甘草25g组成,功能活血破瘀,通经消痞。原为治疗五劳虚极,瘀血内结而设。现为国家新药(Z44022474)、标准收载(2005中国药典一部330页)为基本药物,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孕妇禁用,皮肤过敏者停服。临床观察发现,该方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改善肝区疼痛与肝功能等作用,并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效。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甘草(炙)9g,生姜9g,大枣9g组成。功能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原方主治少阳病,近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慢性肝炎与慢性胆囊炎,现为国家新药、标准收载(颗粒、片剂,2005中国药典一部357页)为基本药物。近年研究发现,该方有调节免疫、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与抑制肝细胞癌变等作用,日本将小柴胡汤常规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肝纤维化病理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基本规律,反映在中医学的病机证候上存在着基本病机与基本证型。虽然不同体质等因素的病人、病变的不同阶段,其主要病机与主要证型表现各不一致,但是,基本病机贯穿病变始终,基本证型为各主要证型所共有。因此,在辨证流通渠道时,需要针对主要病机与证型,以克立相应治法,但是也不能忽视基本证型与基本治法,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灵活运用。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为正虚血瘀,正虚可表现为脾气虚弱,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但主要为气阴两虚;血瘀则主要表现为瘀阻肝络。其基本证型为正气虚损、血瘀肝络,因此基本治法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基本方:黄芪9~30g,白术6~12g,茯苓9~15g,女贞子6~12g,墨旱莲6~12g,生地黄9~5g,桃仁45~9g,丹参9~15g,川芎3~9g,当归6~12g,赤芍6~15g,白芍6~15g。
  
  (三)主要证型与治法方药
  
  以下主要证型与治法必须结合基本证型与基本治法,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用药。
  
  (1)肝胆湿热证
  
  症状:口干苦或口臭,胁胀或痛、纳呆、胃脘胀闷、倦怠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黏滞秽臭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药:茵陈蒿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6~15g,栀子6~9g,大黄3~30g,龙胆草3~6g,黄芩3~9g,木通3~6g,泽泻6~9g,车前子9~15g,生地黄9~15g,当归6~12g,柴胡3~9g,甘草15~9g。
  
  (2)肝郁脾虚证
  
  症状: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或溏泻。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柴胡3~9g,枳壳3~9g,芍药6~15g,甘草15~9g,香附6~9g,川芎3~9g,党参9~30g,白术6~12g,茯苓9~15g。
  
  (3)肝肾阴虚证
  
  症状:胁肋隐痛,遇劳加重,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一贯煎全麦味地黄丸加减。沙参6~12g,麦冬6~12g,当归6~12g,生地黄9~15g,枸杞子6~12g,川楝子4~59g,五味子15~6g,熟地黄9~15g,山药15~30g,山茱萸6~12g,牡丹皮6~12g,泽泻6~9g,茯苓9~15g。
  
  脾肾阳虚证
  
  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夜尿频繁、腰膝酸软。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熟地黄9~15g,山药15~30g,山茱萸6~12g,丹皮6~12g,茯苓9~15g,泽泻6~9g,制附子3~15g,炙桂枝3~9g,川牛膝45~9g,车前子9~15g,党参9~30g,白术6~12g,干姜3~9g,炙甘草15~9g。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更多>>

今日医学顾问

更多>>

热门排行

特别声明:养肝网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肝网 版权所有 养肝护肝交流群